东北网12月9日讯 6日,侯隽为自己的新作《知青心中的周恩来》一书来哈举办签售活动,刚下飞机就受到哈市老知青的热情欢迎。在其下榻的宾馆,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
46年前,19岁的侯隽高中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放弃北京优越的生活自愿到天津宝坻县窦家桥大队插队。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的事迹被作家黄宗英发现,一篇报告文学《特殊的姑娘》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从此闻名全国,成为影响了一代人的精神坐标。
作为全国劳动模范,侯隽曾多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75年后,侯隽当选为全国四届人大常委,先后担任过河北省妇联副主任、共青团天津市委书记、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副组长。1977年后,身陷政治漩涡的侯隽脱下光环重新回到宝坻县窦家桥大队。
扎根农村到群众支持信任
1976年,侯隽被任命为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副组长后,奉命调查采写知青问题报告。当年秋天,“四人帮”垮台。因为江青送她的草帽事件以及采写的知青报告,侯隽接受了一年多的政治审查。回想那些日子,侯隽说她“只有头三天感觉委屈”,她把这看成是一种历练。1977年底,失去光环的她从北京回到天津宝坻县,担任窦家桥大队党支部书记。
对于这段“从天上一下子摔回地上”的经历,侯隽回忆起来依然很平淡:“我没觉得这有什么落差,反倒挺庆幸的。我自己不是当官的料,本来就应该在大队,我的根在农村,让我回去正好如鱼得水。”回到窦家桥大队,侯隽坦然对全村父老乡亲说:“我犯错误了,回来了。”没想到,群众对她的支持和信任一如既往。
从1980年至1990年,侯隽担任宝坻县人大副主任,1991年起,担任宝坻县副县长,2001年1月,57岁的侯隽出任宝坻县政协主席,当年9月撤县设区后,侯隽一直担任宝坻区政协主席直至2007年5月退休。
拒写自传却坚持为总理出书
侯隽说,她的一生都打上了知青烙印,知青岁月是她一辈子最宝贵的财富,有了这段经历,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坦然面对。
周总理是侯隽一生都要感念的人,不仅仅因为得到总理的多次接见和文革时期受到总理的暗中保护,更因为总理的精神和人格魅力鼓舞和激励了她一生。年轻时的侯隽心里始终有一个梦,想写一本回忆周总理的书,可由于公务繁忙一直没时间。退休后,很多人劝她把自己传奇的一生写本回忆录,她都拒绝了,可是为回忆周总理出一本书,却成了她退休后做的第一件事。从去年8月起,侯隽开始筹备出书,经过8个多月的辛苦工作,她组织撰写的《知青心中的周恩来》终于出版了。
“精神坐标”安心“平民生活”
多年来,侯隽一家始终过着简单、低调的生活。她家住在宝坻区一个普通的居民小区里,房子不大,摆设非常简单,以至于很多去过她家的人感叹:“这哪像是县长的家啊!”同为知青的老伴退休前是宝坻区粮食局工会主席,如今,只有老两口在宝坻生活。侯隽唯一的女儿结婚后在北京安家,侯隽的父母、弟妹也全都在北京,可老两口却不打算回去。每到周末,女儿女婿从北京回来看望他们,侯隽的老母亲已经85岁了,老父亲也将近80岁,二老身体不好,偶尔空闲时,侯隽也去北京看望老父母。
没退休前,侯隽每天乘车上班,下班后到菜市场买菜。老伴不会做菜,多年来家里烹饪的活儿几乎全都由侯隽承担,老伴则负责刷碗、擦地。退休后,老两口更加注重锻炼身体和养生,生活很有规律。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王剑青 刘韬
编辑:
刘延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