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先驱蔡立坚:怀孕8个月还扛着80斤化肥给庄稼追肥
2009年11月06日 14:23光明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曾记否,1968年7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杜家山上的新社员——记北京知识青年蔡立坚到农村落户》的通讯,曾经鼓舞过一代没有学上、没有工做又不甘于在校园打派仗、一心想为中华民族真正做点儿什么的年轻学生?

没有路的路

她从来就没想过出名。思维和名字都极为朴素,她叫蔡玉琴。她是老师非常喜欢的那种很自立的好学生。甘心情愿为班集体扫地、打开水、生炉子;一次能辅导几个甚至十几个后进生;体育成绩也很出色,高低杠、跳山羊、跳高、跳远、跳跳箱等等无所不能。这不是因为她多么超常,就是出自于刻苦和坚韧。初中毕业时,她就曾经赤诚地交过上山下乡的申请书,但学校没有批准:品学兼优的学生理当升学呀!升入高中,她担任班团支部书记。

“文革”了,玉琴却无论如何跟不上形势,于是给自己改名为立场坚定的“立坚”。看着全国的红卫兵不花钱坐火车进行革命串联,给国家造成的经济负担太重,她觉得应该学习毛泽东主席青年时代徒步考察湖南农民运动的样子步行串联,于是和同学们组成了“二七铁军红卫兵长征队”。

“文革”期间,大量城市知识青年涌入农村。

在天寒地冻中吃窝头就咸菜,晚上就打开背包睡地铺,大沙河,滹沱河,娘子关,他们一直坚定地进了太行山区,还专程参观了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山西省昔阳县的大寨大队。这天他们急行军到傍黑才住脚步,可那里的红卫兵接待站没有下锅的粮食,只能再继续前进17里地,走着走着终于迷路了……面对怪吼的山风,扎手的荆棘葛针,陡峭的山路,立坚握着一柄小匕首,一边开路一边大声唱着《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歌儿壮胆……谁能想到,就在那遥远山坳里的人们听见有女娃吼歌的声音,早早地就举上马灯、带上狗瞭着了!

这个小村就是山西省榆次县最边远的杜家山,总共5户17口人,最年轻强壮的男劳力都已经47岁了!北京娃们在此小憩一夜便上路了,可蔡立坚却总觉得应该回去……

在荒凉的刘胡兰烈士墓前,她泪如泉涌:这是一个只有15岁的小姑娘,一个比自己更年轻、更稚嫩的生命啊!她敬仰她理解她,她当机立断——要勇敢直面升学无路、就业无门的现实,返回去建设杜家山!这件事发生在1966年12月29日。

扬名

群山环绕的杜家山粮食单产不足百斤,人们住的是小窑洞,吃粮靠人推碾子加工,常年伙食就是小米、窝窝和山药蛋,为了买盐打醋、打酱油要跑几十里山路……她学着婆姨的样子烧柴灶熬小米粥、蒸山药蛋,照着男人的样子打柴担柴,和男劳力一起到漫坡下破冰担水,到草窑里切草,在阳坡子上除塄。她还存心计算了一下,为挑一担水,前前后后需要花掉20来分钟!

这期间,她曾经给家里写信要户口,家里没有回信,公社书记郑重地告诉她,如果想来就得迁户口,她只得返回北京。这时已是1967年初春。这年的《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元旦社论中传达了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号令:“要大力提倡革命师生、革命知识分子,有计划地到工厂去,到农村去,实行和广大工农群众相结合。”社论还指出,愿不愿意与工农相结合,是忠不忠于毛主席、忠不忠于党的事业的大问题……

回到学校,她已经对同学们之间大搞阶级斗争格格不入,写了《到农村去》的大字报根本没人看。她曾经多次去北京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安置办公室,可是“安办”很长时间没有办公。1967年10月,10名北京初高中学生主动前往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牧区插队落户的消息大大鼓舞了她,一直到1968年3月18日,北京市革命委员会知青办等有关部门才批准了她的申请。从接到批准通知到启程,她仅仅用了3天的时间。

这一年她刚满19岁。她也是“文革”期间自愿到山西插队落户的第一人!到了山里种谷时节,从她的母校北京长辛店中学又来了4个知青年。1968年7月4日是锄草锄,大伙儿歇息时在地头儿打开了半导体收音机,忽然听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播发《人民日报》发表通讯《杜家山上的新社员——记北京知识青年蔡立坚到农村落户》的消息,大吃一惊:大家刚刚上山,刚刚适应,他们根本就不想、本来也不应该出名呀!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龚晓村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