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三平的商业与电影世界
2009年11月05日 13:51经济观察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他有理由相信自己也在进行一场抗战,并且已经赢得了部分胜利。

作为中国电影集团的董事长,韩三平是娱乐圈这个庞大的名利场中的核心人物,甚至是其中最有权力的人物之一。但是他却总是对自己参与引领的潮流表示出抗争。那些在他面前毕恭毕敬的电影明星们可以穿着各种时尚名牌去给时尚杂志拍大片,可是韩三平却执意穿着自己的中山装和布鞋日复一日出现在浮华的名利场中。“你们这些年轻人,总是崇拜外国名牌,我脚上的布鞋也是名牌,你们知道吗?一百多块钱一双呢!”

他知道来见他的大多数人都有求于他,或者对他心存敬畏。可能他内心深处正在嘲笑这一切,于是表现出来的是他自己的反潮流——没有人敢于反驳他,他是大家口中的“韩爷”,没有对手,这让他的反潮流也显得虚弱。只有他自己仍然津津乐道于这种嘲弄:“我给威尔·史密斯和斯皮尔伯格各送了一双这样的鞋。他们送我的是皮鞋。你看,我还是赚了。”

如果仅从事实来看,他的抗战确实激烈。在所有关于他的访问中,他都会提到自己和中国电影的惨淡岁月。比如,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大陆三分之一左右的电影企业亏损。其中,1987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开始第一次出现亏损。1989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开始借贷,负债达2005万元。这些公司制作的电影显然也不受欢迎,1988年有45%的影片发行不足60个拷贝。导演、演员、道具、编剧全部在家待业,或者转向电视剧。尽管是国有企业,但“政府能给你发工资,能给你报销医药费,但不可能给你投资拍电影”。而今天常进电影院的人都能感受到他赢得的部分的胜利。从最初的贺岁片,到时髦的中国大片,都在为中国电影攻城略地。

你可以认为他的胜利并非无可指摘。韩三平的中影集团曾经是影片进口权的垄断者,中影在发行方面也拥有其他电影公司无法获得的优势——中影发行的每部影片,都能轻松赚到15%甚至更多的发行代理费。但是韩三平可不这么认为。当他进入国产大片制作之后,迅速而且轻轻松松切去了国产影片票房一半以上的蛋糕。想一想过去两年你都看了什么电影:《赤壁》、《长江七号》、《投名状》、《梅兰芳》、《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还是《南京南京》?还有,你有没有看刚刚上映的《建国大业》?你猜这部投资仅为3000万人民币、但有172位明星参演的电影票房会有多少?他认为他的成功,反而说明了即使是国有企业,也有可能拥有惊人的竞争力——当然,是指他认为的经过改造的国有企业。

于是,他也就反复对人宣称自己的两个情结:一个是国有企业情结,另外一个是电影情结。与之相关的是他对商业与电影的各自的看法——当然,他的成功正在于他将商业规则引入了中国的电影世界。作为毛泽东的崇拜者,他声称自己在商业上的智慧受教于这位建国之父;然后他是一个国有企业的坚守者,他坚持认为企业的优劣并不是因为所有制有别;而在电影方面他是个 “极端的民族主义者”,他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征服“你们这些年轻人”,“我就不相信,中国电影比不上好莱坞电影”。

访谈

“要把电影当作商品”

经济观察报:你是不是更愿意别人把你当成商人看待?

韩三平:不光是把我当成商人。我觉得电影改革的出路就在于,要把电影产品当成一个商品。我们历来是把电影当成一个事业,但其实电影是一个产业。电影改革就是从这个初衷开始的。中国电影的出路就在于,把过去计划经济下的电影事业改变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电影产业。

经济观察报:你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韩三平:这是中国特色,确实还是有中国特色。缺乏政府指导的市场经济确实是很容易出现问题。尤其是像电影产业,是一个大的产业投资,特别是像这样的基地 (中影集团的影视基地),没有政府的参与恐怕这个基地很难建立起来。电影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投资回收周期比较长,又需要非常特殊的设施。

我对电影的体会是这样的,有一个好剧本,有一个好导演,有一批好演员不等于就有一部好电影。电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业产品,是一个综合性的科技产品。拍一部电影比建一个房子、修一条高速公路复杂多了。人们对它的看法也要复杂得多,没什么太硬的指标,什么叫电影的艺术性,什么叫好看什么叫不好看,人和人之间的差别非常大。

电影的发展依赖于工业的发展。为什么电影的历史只有100年,因为它必须伴随着大工业。首先比如摄影机,没有非常精密的摄影机根本无法拍摄,电影也就不成立了。实际上每一次新的科技的发展往往首先在电影领域运用。但是与此同时,电影又有很强烈的文学和艺术性,它又不同于其他工业产品和科技产品。一个好电影可能什么都是,一个不好的电影可能什么都不是。比如说卖房子,两万块一平米顾客嫌贵可以打个折。但是一部不好的电影,打折就有人会去看吗?电影是个非常复杂的产业。

经济观察报:你什么时候开始了解到商业在电影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韩三平:从中国全面进行经济改革开始就意识到。对电影的市场定义是大面积传播的大众消费品,它非常大众化;第二它需要高额投资;第三它对大工业很依赖。什么叫产业?就是投资、生产产品、销售、收回投资,这个全过程叫产业。投资、生产、发出去而不是销售出去,那不叫产业,那叫事业,比如图书馆和博物馆。

对于电影,我们历来把它当成一个事业,这不符合它的产业规律。因为把它当成事业,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从观念到制作到营销发行,没有把它当成一个产品来运作,体现出来的后果就是拍得多,看的人少,放的热闹,观众不踊跃,我们走了很长的弯路。

从根本上来讲,电影是个工业产品,拿到市场上以后就是在销售产品。谁不这样做,谁就失败。所以你可以称我是商人,当然最好是电影商人,电影商人和一般的商人不同。

经济观察报:但其实你的身份很复杂,比如说你是大型国企的领导人,是职业经理人,也是文艺工作者,是个电影导演,还有人说你是中国大陆电影界最有权力的人。

韩三平:这和我的经历有关,因为我在电影界时间比较长,工龄比较多,所以我有一些影响力。但我还不是一个什么最有权力的人,我还是一个电影界的工人。

我是从做照明工开始进入电影界的。我不知道应该怎么来界定我自己,首先我肯定不是一个职业导演,哪有十八年拍一部戏的?十八年拍一部戏,那要饿死。但应该说我是企业的导演,电影企业的导演。

企业领导人的身份决定了我的个人性质。企业是要投资的,是要盈利的,否则企业经营没法维持,更谈不上做大和做强。收不回你的投资,你面对的可能是破产,所以这决定我们的产品跟做汽车、做医药、做服装没有区别。它要投资,要生产产品,要被消费者购买,要赚钱盈利,这样我们才能扩大再生产,生产出更好的产品,让更多的消费者购买,然后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中国电影才会更好。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李翔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