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燕子:只靠自己劳动挣工分养活家人的中央委员
2009年10月30日 09:36东方早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2009年9月15日,北京西长安街,羊坊店路1号,京西宾馆戒备森严。宾馆的蓝色琉璃围墙外,每隔10来米就站着一名安保人员,几辆警车停在马路边待命。这一天,十七届四中全会正在这里举行。

1978年的12月18日,冬至前几天的北京寒气逼人。也是在这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气氛显得有些凝重。这场后来被人们习惯称呼为“三中全会”的重要会议,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大转折”。正是从这年起,中国突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改变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路线,实行改革开放,踏上了大国崛起之路。

曾作为中央委员参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原天津市委书记邢燕子,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时说:“开会时,按照姓氏笔画,我坐在会场的第二排。我在当时并没有充分意识到会议的重要性。后来看,这次会议对中国的命运来说,就是个转折点。”

从不开放到拉订单 “政治地标”已不再神秘

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的京西宾馆,是我国的党政军会议中心。自1964年9月正式开业以来,京西宾馆接待过数十次人代会、党代会和中央全会,其中包括具有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因此,它也被称为“最安全的宾馆”和中国“会场之冠”。

公开的资料显示,京西宾馆拥有客房1011套,标准间945间、套房66间,床位1956张,1个可容纳1300人的礼堂,60余个各类会议室,30个大、中、小型餐厅,可同时提供2000人就餐。

据了解,除建设和装修由军委和政府拨款外,京西宾馆日常的开支实际上需要自负盈亏。近几年来,由于宾馆饭店竞争激烈,不少旅游饭店开始接待会议,国务院各部委又相继盖了一些宾馆、招待所,京西宾馆的效益逐年下滑。

原本给人神秘感、并不对外开放的京西宾馆也增加了公关人员,主动与会议单位联系沟通,开始接待各种会议。2003年1月,宾馆专门将公关接待职能从宾馆办公室分出,成立了公关接待部。另外,经有关部门批准,京西宾馆还成立了广告公司,将院内围墙变成广告栏。

京西宾馆销售处的工作人员告诉早报记者,只要没有碰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要会议档期,宾馆是可以接待商业会议及活动预订的。

尽管如此,见证了诸多重要会议的京西宾馆,仍被外界解读为中国的“政治地标”。

京西宾馆

始建于1959年,苏式建筑风格,坐落在北京西长安街,与中华世纪坛、中央电视台、军事博物馆隔路相望。

京西宾馆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主要接待国家、军队高级领导,并设有国家主要领导人套房,是中央军委、国务院举行高规格大型重要会议的场所。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在这里召开。

京西宾馆作为我国的党政军会议中心,在管理与保卫工作上与中南海和人民大会堂同级别。

这个中央委员最特别 不拿工资靠劳动挣工分

当年出席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中央委员共有169名,候补中央委员11名,列席者9名。邢燕子是作为中央委员参加这次会议的,她还在华北组参与了分组讨论。

根据当时的会议名单,按照姓氏笔画排列,邢燕子坐在第二排。曾作为知青楷模出席过众多重要会议的邢燕子向早报记者回忆说:“那次会议,讨论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发过言,会议上虽有争论,但总的来说意见还是比较统一。大家的意见主要是反对‘两个凡是’,解放思想,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1958年,18岁的邢燕子中学毕业后回到宝坻县的农村务农,此后她成为一代知识青年的楷模,三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并一度担任天津市委书记和中央委员。邢燕子笑着说,“我那时是不拿工资,只靠自己参加劳动挣工分养活家人的中央委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知青陆续返城,邢燕子和“知青”一起作为历史上的一页,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在京召开,那是邢燕子最后一次参加高规格会议。至此,她陆续卸下之前的所有职务,至2001年退休,邢燕子唯一的政治身份是天津市北辰区人大常委副主任。

邢燕子说,参加会议时,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转折意义。但改革开放后,她和自己身边的人们一样,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她说自己也是“这次会议的受益者”。

今年9月14日,69岁的邢燕子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100名英雄模范人物”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仪式。9月17日,邢燕子在电话中对早报记者说:“当年的荣誉是党和人民给的,我也一直是以自己的工作是否符合党和人民的需要为标准。这次评选,说明人民没有忘记我们。”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简光洲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