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进程,四个人的高考
在“高考弊端”和“废除高考”的声音日益响亮的当下,我们很难想象三十年前,当中断了十一年之久的高考制度终于恢复时,那些被时代原因所耽误的年轻人是如何热泪盈眶、奔走相告的。1977年冬天,有570多万年龄介于18-31岁的青年涌向考场,其中只有21万余名幸运者进入大学,成为“文革”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这次考试,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它不仅令千百万年轻人看到了接受高等教育、改变个人命运的希望,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它还意味着久经困顿之后的复苏和新生。
昨天,2007年度全国高考落下帷幕。从1977年到2007年,恢复高考也迎来了三十周年纪念。在这三十年中,高考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而每次改革,都与当时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本期,我们邀请了四位在不同年份参加高考的嘉宾,请他们回顾一下各自的高考印象。
场内对话:从1966到1978
肖复兴作家,《人民文学》杂志社副总编辑,1978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
1966年 接到录取通知,却没能上大学
主持人:很多读者都先入为主地认为您应该是中文系毕业的,很难想象您读的是中央戏剧学院。
肖复兴:说起来,这里面真有点复杂的前因后果。1966年我读高三,当时的理想就是北大中文系。但是春天的时候,中戏到我们学校招生,希望能找到一批既能编又能演的学生。我是学生会主席,组织和参加过一些演出,老师就推荐了我,而且说艺术类院校是提前招生,不耽误我考北大,还能多一个选择,有什么不好呢?那年的五六月份吧,我通过了初试复试和面试,并且收到了录取通知书。但是“文革”来了,大学没有上成,一个跟头去了北大荒,一呆就是6年。
主持人:您1978年第二次参加高考,为什么不报理想中的北大呢?
肖复兴:那时候我已经回到北京,在一所中学教书。1978年春天,我看到北京日报上有中戏的一个招生启事,招生的年龄范围是18到31岁,那年我正好31岁,这也是1966年高中应届毕业生的年龄,也就是说如果再晚一年,我就被拒之门外了。因为艺术类院校的考试是先于全国高考的,我想也不耽误我考北大,就去报了名。
1978年 中戏的作文题目是“重逢”
主持人:您还能记得两次高考的题目吗?
肖复兴:全国高考没什么印象了,但我的成绩在那批报考大学的老师中是第一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中戏考试的作文题目“重逢”,这个题目特别有戏剧性,你想两个人之间肯定得有故事,否则重逢有什么意思呢?另外,这个题目也很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很多动荡的家庭、分离的家人,重新聚到一起,演绎出很多悲欢离合。非常巧,考试前不久我刚写过一个短篇,是我在北大荒插队的真实故事。一个插队的女知青是柬埔寨华侨,阴差阳错到了东北,受到很多不公正的待遇,只能出国去找她爸爸,“文革”结束后,她回到国内,与以前的恋人重逢。考试的时候,我直接把这个故事搬了出来,考分不错。就这样,隔了12年之后,我才“二进宫”真正进了中戏。
主持人:跟您同时代的很多人都说高考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设想一下,如果您没参加高考,现在会是什么情况?
肖复兴:我自己也曾经无数次想过这个问题,还跟以前中学的同事讨论过,大家觉得也就是三种结果。最好的一种,是我还是喜欢和坚持文学创作,虽然跟上大学之后的经历不同,但殊途同归;中等情况,我继续留在中学当老师,因为业务可以,当个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他们说我当不了正校长,因为我不擅长应酬;最差的一种,是我看到别人都上了大学,自己有被社会淘汰的感觉,然后悲观沉沦,这种人也是不少的。不管怎么设想,我都很庆幸,自己在那样一个关键时刻,抓住青春的尾巴参加了高考,这真的改变了我和很多同龄人的命运。
2007年 “废除高考”是不明智的
主持人:今年是恢复高考三十周年,也有很多人提出“废除高考”的说法,请问您怎么看这种呼声?
肖复兴:我个人觉得,高考虽然还不是尽善尽美,但它是现代社会里对家长孩子,尤其是对边远地区、贫困山区的孩子来说,唯一一件相对公平的事情。中国老话说“不破不立”,但是“破”了就一定能“立”吗?如果废除了高考,谁能拿出另外一个能够体现社会公平的制度来选拔人才?在新的标准和形式还没出来之前,贸然提出废除高考,让家长和孩子对高考持对立态度,这只会起负面作用。
主持人:您说高考体现社会公平,但比如说,你是北京的孩子,你的分数可以上北京大学;我是山东的孩子,我的分数比你还高,却只能上一个普通大学。高考中的地域差别,首先就是一个明显不公平的事情。
肖复兴:你说得完全对。所以我说,现在最要紧的,不是废除高考,而是对高考制度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纳入到社会公平的轨道当中去。在现有的情况下,我对家长学生的建议是,面对一个庞大的教育体制,你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渺小的,应该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抱怨,做些力所能及、脚踏实地的努力。尤其是在孩子的小学和初一阶段,抓孩子的基础教育,抓他对学习的兴趣,抓他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有了这三点,无论是什么样的考试制度,孩子都可以进行自我调节来应对。要知道,任何形式的学习,从本质上来说,都有美好的一面,也有艰苦的一面,老师家长要做的就是如何让孩子体会到艰苦之中的快乐。高考确实让孩子牺牲了一些天性和快乐,但这不完全是高考的责任,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压力。如果把孩子的不快乐都责怪在高考上面,这是非常偏颇和不负责任的,对孩子的成长也不见得有利。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吴小鲁
编辑:
刘延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