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亚鸿:我不认同精英“知青应有忏悔意识”的论调
2009年11月12日 11:29凤凰网知青 】 【打印共有评论0

知青上山下乡40周年断想

40年前的12月21日,毛泽东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最高指示,全国掀起知青上山下乡的热潮,先后有1700多万知青从城镇奔赴农村、边疆。当时全国总人口近8亿,城镇人口近2亿,城镇约3千多万个家庭。1700多万知青按每家一个计算,意味着城镇的半数以上家庭都有子女上山下乡,可见这场运动范围之广、影响之深。

40年过去了,当年20岁上下的老三届知青,如今都已步入或接近老年,成了名副其实的老知青。最近,看到网上众多老知青的感怀留言,作为一位老知青,我同样感慨万千,有一些话不吐不快。

纵观网上留言,可以发现对那一段知青经历,老知青们依然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感受,关于知青“青春有悔”和“青春无悔”的争论还在继续。我始终认为,知青们由于个人素质和家庭背景的差异、参与时间和深度的不同、当时处境和现时处境的差别,对那段经历产生各种不同的感受,这是很正常的。有人认为知青生活有苦有乐,经受住蹉跎岁月的磨练,便成为一种人生的财富,一段美好的回忆;有人则认为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青春被耽误,此后的命运便变得坎坷。作为个人感受,我认为都是可以理解的。至于青春悔与无悔的争论,我则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是不值得争论的问题。因为悔与无悔,首先要看当初的选择是否志愿。而知青上山下乡,在当时是不以知青的意志为转移的,对绝大多数知青来说,是无奈而为之。现在的年青人一定无法想象,当时(1968年12月)发给我们的毕业证书,根本没有“毕业证书”4字,证书上方印着毛主席头像和“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最高指示,内容是:某某某同学在某校高中或初中部学习期满,遵循毛主席的伟大教导,决心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去,到农村安家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永远沿着毛主席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最后是敬礼毛主席万寿无疆,某某市革命委员会。毕业证书成了上山下乡的动员令,为知青规定好了唯一出路。不仅如此,当时的各级革委会坚决贯彻最高指示,工宣队、街道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动员。你如果不“自愿”报名,他们就向你父母施加压力。试想,在这种情况下,你不上山下乡还能怎样?当时也有按政策照顾留城的,但这部分人很少。既然上山下乡不是大多数知青个人的自愿选择,也就无所谓悔与无悔,有的只能是独特的经历、刻骨铭心的记忆和各自的感受。

我不能认同的是有些故作高深的所谓“精英”提出的知青应有忏悔意识的论调。我不知道这些人要知青忏悔什么?忏悔没有公开对抗“最高指示”、抵制上山下乡运动?忏悔没有赖在城里东藏西躲,让父母去承受各种压力?忏悔到农村去同农民争工分、争口粮,增加农民的负担?忏悔没有一辈子扎根农村?不!知青作为一个群体,没有什么可忏悔的。如果说上山下乡运动应当否定,那么我们是受害者。为什么当年那些千方百计把我们动员到农村去的大大小小的干部、工宣队员、街道工作人员(其实他们中许多人也有子女或亲属上山下乡)不需要忏悔,也从没见过他们忏悔,反而要我们这些受害者忏悔呢?“精英”们的思想确实与众不同。

40年再回首,知青岁月如歌,如一首曾经唱响在祖国四面八方的老歌。知青当年的所作所为、是是非非相信历史会作出公正的评判。在度过了蹉跎岁月,又投身于30年的改革开放后,知青们都不可避免地变老了。如今老知青们事业有成也罢,生活不尽人意也罢,重要的是应当依然笑对人生,安度晚年。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郑亚鸿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