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返城的知青李松延:留在哪里,都要顽强地生存
2009年11月30日 12:49甘肃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在兰州市郊区彭家坪一座建筑考究的农家小院里,我和主人李松延面对面坐着。他身边的花坛里枝繁叶茂、鲜花正艳:令箭吐出了一个个绚丽的大喇叭、硕大的金钱树青翠欲滴、君子兰伸出墨绿的叶片——生机勃勃的小院给人一种清爽宜人的感觉。

李松延坐在小竹凳上,指缝里夹着一根烟,躬着腰,笑呵呵地跟我说着话。我努力从他的外貌上寻找城里人的影子,可是我失望了:他留着农村人惯有的平头,双手很粗大的骨节,显然是吃苦耐劳留下的纪念,特别是那张粗糙的、满是纹路的脸,更显出一个标准的老农形象。只有他的目光是特别的,那是坚定的、乐观的、历经沧桑而大事不惊的那种目光。

然而,他的确是兰州城里上山下乡的知青,当年插队到了这里。

1969年,在全国知青上山下乡的大潮中,李松延和他们的伙伴们一起来到郊区的彭家坪插队。后来,伙伴们先后回了城,他却留了下来,结了婚,分了责任田、盖了房,有了自己的事业。目前,他是一家乡镇企业的生产副厂长。

“来,吃苹果,自家树上产的。”一个农村妇女把满满一盘子苹果放在眼前,笑盈盈地说。这是李松延的夫人。

“你当年怎么没有回城啊?”我忍不住问。

李松延弹了一下烟灰,淡淡地说;“有多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在农村结了婚。我的弟兄多,我是老大,我爹去世时我才24岁。我爹为了在去世前看到我成家,就催着我在农村找了媳妇。后来知青大返城,我也想回去。可是,我回城了,老婆孩子却没办法带回去。这样就得两头扯,很麻烦,根本顾不了家。我经过慎重考虑,决定留下。在哪里不是生活啊!你看,我现在不是生活得很好吗?不比你们城里人差啊。”

说完,老李得意地嘿嘿笑起来。

“既然我留下来,我就要在这里好好生活。”李松延从小爱好学习,他深信,知识能改变人的命运。只要有本事,在哪里都会生活好。这彭家坪是兰州市有名的果树产区,但许多农民却一直按照老方法务果树。李松延找来果树技术书籍,一学就是半夜,结果成了村上的果树专家,农民一有不懂的,就来问他。20世纪70年代,农村的汽车还比较少,可是李松延却敏锐地看到,这个拉得多、跑得快的家伙迟早会成为农村的主要交通工具,于是,他又好上了汽车。

“你不知道,那时我对汽车多入迷。”老李眯着眼,沉浸在对往昔的回忆中。

“为了学开车,我下了不少功夫,我的同学在城里开车,我隔三叉五去跟着学一学。后来我又和一个本地的开车师傅交上了朋友,我把这个师傅接到家里住,一住就是两年。这两年当中,我不仅把汽车摸透了,还当上了村里的汽车驾驶员。现在我大小车辆都会开,出去为公家办事,从来不带司机,再远的路,都是自己把方向盘。”老李回忆起几十年的风雨历程,眼光里充满自豪。

老李在城里的弟弟妹妹更是记得,在前几年经济还不宽裕的年代,大哥的手艺真是帮了大忙。哥哥不管到哪里出车,都不忘到当地农贸市场转一转。他为城里的家人带来了玉米、小麦,还带来了白菜、清油,甚至还带过河南的红薯粉条。爹去世得早,弟兄又多,那几年城里又紧张,李松延实际上成了一家人的经济后盾。什么都要靠他想办法!

好戏还在后边呢!

又过了几年,村支书领办乡镇企业,觉得他是个人才,品行又好,非拉他一块干不可。从此,他成了这个企业的副厂长。说是副厂长,其实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冲。厂里缺会计,他学会了会计,直到现在,工厂的预算决算由他搞,工人的工资由他发。厂里要盖房,他又学会了设计楼房。产品的质量是决胜市场的关键,在他的主持下,厂里建设了专门的实验室,建立了一条龙质量监督制度。至今,鉴于质量工作的重要性,这个实验室还由他亲自负责。前些年,这家乡镇企业被评为全国先进企业,厂长派他到北京参加了会议,并领回来一块奖牌。

“要说,这几十年我从未动摇过,那是假的,每当遇到困难,每当被人不理解,心里就难免不平衡。可是,我很快就能让自己平和起来。”李松延深有感慨地说。

“来,看看我的房子和院子。”老李忽然来了兴头,非要领着我参观一下他的宅院。

李松延的宅院是全村最漂亮的,刚建成的时候,许多人来参观过,成为村民们争相模仿的“样板工程”。这个院子分三大部分,坐北朝南的一排,是由五间房屋组成的平台,是家人生活的地方,分成厨房、住室、贮藏室、会客室等几部分。每个住室外又有个小客厅,中间部分则由菱形的过门连接,很有些曲径通幽的味道。整个院落整洁有序、排布合理,看得出主人付出的匠心。

谈起这座宅院,李松延很自豪地举起了三个手指头:“三次啊,我曾翻腾过三次啊!头一次,我盖的是咱甘肃人的一面坡的房子,当然是全村最好的。过了几年,我开着车跑的地方多了,看见河南那边都在盖平台,回来后就模仿着盖了平台。又过了几年,我又有了新的见识,于是决定把房子和院落最后改造一次,保证20年不落后。于是我开始精心设计,光图纸都琢磨了几个月,修改了好几次。我就是要人们看一下,我李松延虽然没回城,可在农村也混得不错。现在,我城里的弟弟妹妹聚会时都到我家,今天是星期六,过一会他们就全来了。”

李松延还是一个养花养草爱好者,这不,满院的花草,是他多年经营的结果。他是个有心人,走到哪里都会带些当地的植物回来。到陇南,他带回了当地的棕树;到四川,他带回了当地的竹子,他还带来了外地的石榴、金银花、紫藤。

“这丛竹子,我刚从四川带回来的时候,只是几根弱苗,你看,现在20多年过去了,已经繁衍成了一大片。”

想不到,李松延这么懂得生活。我忽然想到,李松延就像这丛竹子一样,走到哪里,都能顽强地生存,并为人们奉献一片绿色!从他的身上,我甚至看到了我们这个民族不屈不挠的韧性。

时间转眼到了中午,本来要吃饭,可是厂里来了电话,说是市上的领导来,要李松延接待一下。老李当然推托不得,马上披衣服到厂里去。临行时他说,他的弟兄们马上要来,他也一会就回来了,请我务必等他一下。

一会功夫,他的三个弟弟、一个妹妹全来了,他们还带着各自的小孩,院里立即热闹起来了。我坐在人堆里,和他们聊着,对小院的主人有了更多的了解。

四弟对我说:“大哥在这里干得不错,为我们弟兄们争了气,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在教育孩子时,都是拿大哥的经历去教育他们。

这时候,李松延的爱人正在忙碌着,她为每个人倒上茶,端上洗过的水果,同每个人寒暄着。她的动作很娴熟,看得出,她是一个贤慧的嫂子。

“他总是忙,村里啥事都找他,一天都闲不住。”老李的夫人嗔怪地向众人说。

直到饭菜上桌的时候,李松延才从厂里回来。

“好好吃,好好吃,咱农村的饭,图的实惠。”李松延快乐地招呼着。“过一段天热了,带着孩子来这里避暑啊!”

一听避暑,孩子们马上兴奋起来;“太好了,太好了!”

李松延有感而发,扭头对我说;“怎么样,到时你也来啊!我们这里比城里海拔高些,夏天凉爽得很,不亚于承德避暑山庄。我们的蔬菜也是新鲜的,是绿色食品。”

饭桌上气氛更加热烈了。

知青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