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名知青葬身风浪 至今我还常梦见他们年轻的样子
2009年11月30日 09:41泰州晚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那天,他们再没醒来

 1963年,30多名扬州知青到兴化插队。次年5月15日,5名知青葬身风浪。如今,他们安眠在兴化烈士陵园。

当年知青、扬州工商局63岁的退休干部汤志成说:“夜里,我常梦见他们,还是那个年纪轻轻的样子。唉!如果他们还在,应该也像我一样儿孙绕膝了。”

下乡

1963年,我初中毕业,市里动员上山下乡,到处都贴着标语———“学习董加耕,立志到农村”、“身居茅屋,眼看全球”、“青年人气壮山河,好儿女志在四方”……我很受鼓舞,一心想到农村建功立业。父母不同意,我就天天缠他们,后来,他们总算同意了。我们学校,连我在内,一共有5个人报名。

一段时间后,我接到通知,到兴化水产养殖场。兴化我从来没去过,只知道是水乡,离扬州不过几个小时的车程。

我们是扬州第一批下乡的知青,一共30多个人。1963年9月11日早晨,车站锣鼓喧天,彩旗飞舞,送行的人把车站挤得水泄不通。我看见母亲在人群里偷偷抹眼泪。

当时,兴化只有一条公路通到县城,周围全是纵横交错的河流湖泊。中午,我们到了兴化汽车站后,背着行李,走了半个多小时,才到了兴化水产养殖场。

兴化水产养殖场在兴化护城河以北,方圆几百亩水面,有上百个大小基本相同的鱼池。

我们组有十几个知青,男女分开,住在两间平房。大家都是第一次离家,前两天晚上非常兴奋。到了第三天晚上,新鲜劲过去了以后,先是从女生宿舍传来抽泣声,接着,就成了全体女生的“大合唱”,有的女同学还边哭边喊“爸爸———妈妈”。我们宿舍的男生有的把头埋在膝盖上,有的躺在床上,直愣愣地望着天花板。我呢,用被子从头到脚把自己紧紧裹住,眼泪不知不觉就流了下来。

一切既陌生又新鲜。我们脱去鞋袜,卷起衣袖和裤脚,跟在老渔工后面学习割草喂鱼、捕鱼。和很多同学一样,手上磨出了血泡,半天下来,腰酸背痛;起初,我们连坐船都不敢,在老工人指导下,也学会了撑船。

渐渐地,我们适应了场里的生活,也体验到了生活的乐趣。

场里捕鱼上市,杂鱼留下给我们吃。我们撑船时,用木棒在船头敲敲,鱼就会蹦上来了。有时,老职工走一遭,就能叉回几条大黑鱼,送给我们。每次烧上一大锅,每人可以装上一大碗,女同学吃不完,就让给我们吃。

晚上,大家在一起唱歌,吹口琴,打打闹闹。周末就更热闹了,有时三三两两到兴化电影院看电影,回来时顺路到小面馆吃上一碗馄饨;有时,在场里玩到十二点,一人吃一大碗米饭,也不要菜,三下五除二就吃个精光。

星期天,我们约几个人,划着小船,荡漾在小河上,在歌声中游览水乡风光。业余时间,我们还种菜,养鸡、鹅、猪,不但得到锻炼,也改善了生活。

我们一边劳动,一边学习文化知识。如治鱼病配药方,就要懂化学知识。

我们还组织了篮球队、乒乓球队、文娱演出队,与兴化中学、副业局等单位进行友谊比赛。1964年元旦,我们编排的文艺节目在兴化文化馆会演,受到好评。国庆节,我们的民兵在兴化中学受到检阅,并举行了实弹射击,总评良好,受到当地政府的表扬。

当年五四青年节,我入了团。

清明前后,我们开着机帆船到长江采购鱼花。当大轮船穿行在长江之上,看到那汹涌澎湃的江水,我心潮澎湃,仿佛看到了战天斗地的人民在前进。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周书卉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