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周国平:我们把最美好的青春都奉献给了西双版纳
2009年11月26日 14:39凤凰网知青 】 【打印共有评论0

抹不去的记忆

纪念赴云南西双版纳四十周年

勐腊农场八分场六队(原水利二团二营十一连)

一九六九年十二月三日,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天。这天中午十二点刚过,我们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踏上了南下昆明的列车。经过二天三夜的艰苦颠簸,抵达昆明。稍作休整,转而乘上解放牌卡车长途奔波。经玉溪、沅江、墨江、通关、思茅,于十二月十三日达到勐腊水利二团二营十一连。当时的公路都是简易公路,云南又是红土高原。经过五天的颠簸,我们一个个都成了红泥人。

记得第一天到连队,看到茅草的屋顶、竹篱笆的墙,四周群山围抱,我们很多同学都哭了。因为在上海时,脑海里根本就没有想到会是这么一种环境。

70年春节,是我们离开上海、父母过的第一个春节。大年三十,司务长说:今年春节九菜一汤,结果到吃年夜饭时,端出来一盆韭菜汤,外加一只咸蛋。到晚上,思乡之情不由而生,很多人又哭了。

70年春,我们水利二团二千二百多名上海知青,共十八个连队沿南腊河延绵十几公里一一排开,全面开挖大树脚饮水工程。经过我们肩挑手挖,日夜奋战,为加快工程进度,晚上点燃篝火继续干,每天要干十几小时,真的很劳苦,很多人坚持轻伤不下火线,提出了:“宁愿血管断,定叫水渠通“的豪言壮语。苦干、实干加巧干,没工具、自己做。历时三年半左右,一条长达十几公里、宽六米的绕山水渠在我们上海知青手上终于完工了。我们总共搬走了近百万立方的土石,还有几位知青为这一工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三十多年过去了,2007年三月,我到西双版纳旅游,特从景洪乘出租车到勐腊小红桥,自己曾经工作生活过的连队,到水渠上去故地重游,看到水渠畅通无阻,我兴奋得眼睛都湿润了。我个人认为,大树脚饮水工程应命名为上海知青渠,让后人知道,当年上海知青在西双版纳战天斗地的精神及所作的贡献。

水利工程完成后,74年底,我们水利二团转并到勐腊农场,开始了更为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每天开荒、挖梯田,炸石烧石灰,制砖烧窑造房。国家除供应大米外,其余都得自力更生。繁重的工作、艰苦的生活,每年只有逢年过节才有荤腥吃,平时有时连蔬菜也供应不上,只能喝酱汤。可以想象当时的生活是何等的艰苦。

从种子育苗到移植上山,为了早日争取橡胶树出胶,三、四月份抗旱定植,山上没水,天不下雨,我们就从南腊河里一桶桶挑上去,工作量是何等之大。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开挖出了几百亩橡胶梯田,种上了幼苗,逐步开始进入了管理阶段。

1978年年底,一场知青返程风暴席卷整个西双版纳,我们全体知青在79年初又回到了上海。但我们对西双版纳——第二故乡还是十分眷念的。毕竟我们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时光都奉献给了美丽的西双版纳。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周国平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