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奇:改革开放的铺路石中,我们是最坚硬的那一坨
2009年11月21日 14:48凤凰网知青 】 【打印共有评论0

龙山岁月

亲爱的六团战友:

还记得“建字106”--当年我们使用频率极高的这个词组吗?它是我们走入社会的第一个地标,它是我们同远方亲人联系的明码。然后它就象突兀地出现那样,悄然地消失了。1990年12月北京那个寒风凛冽的冬天,在天安门广场东侧革命博物馆巨大的门前,一块不起眼的小木牌上的这个词组成为我们大聚会时最醒目的标识,像燃烧着的一堆温暖的火,勾起了我们对已经逝去青春的所有回忆。因为它,我们知道了一师六团,在地图上找到了二龙山--消耗我们青春、带给我们磨难、锻炼我们意志、甚至左右我们人生--一个让我们爱怨交加、苦乐相融、悲喜共生,难以忘怀的地方。

亲爱的战友,回首我们这大半辈子,你最难忘的是什么?

随着思絮延伸,百感交集中你可能无语沉默,你可能泪雨滂沱,你可能一声长叹,当然你也可以历数那个年代的黑色幽默、苦中的乐呵……

我们是开放在五星红旗下的第一代花朵,髫龄之年,曾经高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那首壮歌;我们曾经荡起双浆,发誓要解放全人类三分之二的劳苦大众,决心让他们过上同我们一样的幸福生活。今天,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嘲笑我们的天真,然而我们当年真的就是那样天真,坚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在我们手中修成正果。

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我们曾骄傲地加入红卫兵,挥舞着皮带向所谓“四旧”、“黑五类”、“资反路线”开火,作为那个年代的懵懂少年,我们伤害的不仅仅是前辈、亲人、师长的皮肉,我们更深深刺痛了他们的心窝。今天,我们的孩子一定会不肖于我们当年的幼稚,可我们当年真的就是那样幼稚--我们太容易被革命的言词蛊惑。

当上山下乡的大潮席卷而来的时候,弱冠之年的我们,再次涌动起革命的激情,随着那只扭转乾坤巨手的指引,奔向广阔天地: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屯垦戍边、反修反帝。对前辈,当年我们是新一代的“红小鬼”,对后代,今天我们是60年代参加革命的“新前辈”。

战友啊!那时的我们,无论是“出身高贵”的干部子弟,还是根红苗壮的“红五类”,无论是“可教育好子女”,还是“地富反坏右”血统的“黑五类”,在六团广袤的原野上,我们全都平等地在一起“战天斗地”,修理地球--翻地球的肾(湿地),砍地球的肺(森林)!

就是从那一天起,我们的汗水、泪水,我们的青春热血,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二龙山。也就是从那一天起直到今天,无论是别后的思念,相逢的悲喜,梦中的游荡,还是怀旧的感慨,初开的情窦,错失的姻缘,都与那白桦林、黑土地紧紧相连。那里有我们如影相随、刻骨铭心的人生体验,那里是我们步入人生的起点。

忘不了初到二龙山,趟在泥水里捞麦子,周围黑地接天,阴雨绵绵;忘不了挥锄在看不到头儿的大豆田,时而雨雹交加,时而烈日炎炎;忘不了割麦子,割豆子、割谷子、掰苞米,在丰收的喜悦中腰酸腿疼依然顽强地冲在前;忘不了打撮子、扛麻袋、上跳板、发粮楦;忘不了和大泥、脱大坯、打塔头,盖房间;忘不了打石头、拉沙子,包裹着零下40度的严寒;忘不了驾驶拖拉机、康拜因驰骋在田间;忘不了上山打火、草甸子打狼和雪夜突然窜起的信号弹;忘不了上山伐木、开采石头、兴修水库;忘不了学马列、大批判,自导自演革命样板戏,那一样也是我们战斗的第一线;更忘不了,在昏暗的油灯下学知识、学文化,因为城里的孩子毕竟知道外面的世界精彩无限,期待着有人生崛起的那一天……

40年前,我们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时是一代有文化、有理想、有抱负、有热血--我们专有的称号叫“知识青年”;30年前,当我们当中大多数战友拖着疲惫的身躯,抛洒下逝去的青春,孑然一身返回生养自己家乡的时候,我们发现自己成为城市里没有文化、没有知识、没有工作、没有住房……一个多余的群体:除了一手记忆青春的老茧,一身城市无法施展的好庄稼活儿,几乎所有城市生存的技能都要从头学起。而立之年的我们不得不重又回到父母的羽翼下,甚至不得不仰仗亲友的庇护。今天的“啃老族”可以心安理得、问心无愧,而当年我们却在往心里淌泪。

当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革命终于画上句号的那天,我们的前辈兴奋得像伏枥的老骥,他们要夺回被夺去的时间,重掌失去的权力,清算“三种人”--那些修理过自己的革命异己,因为他们有过去的辉煌,有对共和国的功绩。然而我们这些已经被革了文化命第一代花朵却萎落在地。我们没有老本,也没有资历,靠着对泥土的深呼吸,我们只有自己爬起。

战友啊!在我们人生的低潮时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激情的基因再次涌动:进工厂、入机关、站柜台、考大学,……行行业业都有我们战友的身影,虽然我们是知识含量偏低的一代,但这一次我们要为自己挣扎出生活的贫困线。奋斗中,我们有人步入仕途,有人跻身商场,有人出国深造,有人执教学府,有人著作等身,有人灿烂艺坛,……当然,更多的战友在无奈、无助中错失机缘。

从大中城市到边陲荒原,从学生到农民,就像回到了农耕文明的初级阶段。时空和身份巨变带来的反差,注定了我们命运多舛、曲折多变。中断学业,上山下乡,回城创业,晚婚晚育,边工作边读书,改革开放我们也曾做过中坚。……当改革开放结出的硕果一波又一波地呈现,全世界都在瞩目中国崛起的今天,我们已悄悄步入中年,还没有来得及充分享受改革成果时却又首先下岗,为改革开放再做一次苦涩的贡献。尽管日子艰难,尽管心中愁烦,但生活不能压垮我们,因为我们心中仍燃烧着不灭的火焰!正是在那片黑土地上充满矛盾的情感经历,留下人生的多元体验,才有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丰富精神资源。我们在中国最底层的实践,使我们更懂得平凡劳动者的苦酸。我们深知国运兴衰与个人命运的互动,所以对牺牲能够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40年代扛过枪,50年代跨过江,60年代下过乡,我们无疑是承上的一代。然而我们如何启下?我们有没有资格启下?这需要看我们做过什么,悟出有什么内涵的思想。

也许在我们的成功中也多少弥漫着功利,但是构成我们活过人生的基础--理想、坚韧、勇气、善良改变了吗?

回顾半生,我们历尽艰难。但那是我们同共和国一起走过的道路,我们的命运就是共和国的命运,我们的喜悦就是共和国的喜悦,我们的苦难就是共和国的苦难。今天,对父母、对子女、对社会,甚至对自己,我们很多战友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无怨无悔”,然而这其中又隐含着多少落寞、多少无奈?但是,我们的人生告诉我们:怨有何益,悔亦惘然。凭着理想、坚韧、勇气、善良,我们完全可以对父母、对子女、对社会,甚至对自己,大声说,我们已经选择了无怨无悔!

“知青”的历史空前绝后。解析这一“历史孤本”的只有我们本人。因为,最真实的感受只能来自亲历者,而理性的判断必然是亲历者感受的升华。只有深知才能感悟,只有悟透才能超越。我们完全有理由为一代“知青”对民族、国家和历史的特殊贡献而骄傲:我们亲手拉近了内地与边陲的文明距离,我们亲身淡化了城市与农村的巨大落差;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我们奋斗拼搏,曾是中国基层社会最具活力的群体;我们曾经“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我们曾经跟着“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阶级斗争,所以我们深刻理解和谐对于中国争取发展机遇期的重要。

亲爱的六团战友,回想当年,我们在一口大锅里吃饭,在一所屋檐下生活,在一块田地里劳作,在一张土炕上悲歌……,如今我们都已步入中年,有人在领导岗位重权在握,有人还在市场、商场拼搏,有的已居华屋含怡弄孙、有的还在为生活忙碌奔波。然而生活的轨迹无论如何变化,在一声“战友”的称呼中,我们依然是当年的姐妹弟兄。无论我们现在地位多么卑微、事业生活多么无可奈何,也无论我们今天多么成功出色,被多少光环包裹,如果我们还没有被权力腐蚀,如果我们还没有被铜臭淹没,让我们稍微驻足沉思片刻,让我们的思想回到我们人生的起点,我们会发现,共和国的“承重墙”中有你和我,改革开放的“铺路石”中,我们是最坚硬的那一坨!

我们需要社会的理解,我们更需要先理解自己。

我们的历史,我们自己评说。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李晓奇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