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难忘的运沙经历
十二对十二,是什么?它是一个时间慨念,就是工作的时间十二小时对十二小时地换班干。一想到这,就使我想起一段难忘的经历,那是我支边到新疆的第三个年头,这期间我们已从艰苦的劳动锻炼走向了成熟。在'文革'中磨练着自己。在那'非常的年代',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分成了几派,我那时的观点是'造反派'并坚信自己是革命的,是维护毛泽东思想的。在'抓革命'中,我大会小会积极发言,坚决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在'促生产'上,我为了证明自己是革命的,工作中努力干活,拚命地完成和超额完成工作指标。
六八年的冬天,-连队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变农闲为农忙,长时间地使用化肥条田的土地出现了板结,为了改造条田,往地里运肥料,拉沙子,干得热火冲朝天。俩个人一辆架子车(板车)往地里运沙子。把沙子从沙包运到地里大约有三到四公里,来回一趟要40-50分钟,由于人多车少,只能把人分成两斑,十二小时对十二小时地换斑干。在现在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但在当时,则是'表忠心,见行动'的好时机。大家无怨无悔,争先恐后地干,生怕落在了别人后头。有的是俩个男的一辆车;有的是男女搭配一辆车;有的干脆是俩个女的一辆车。因为'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干的事女同志也能干。'我就是和另一个女同事王仙芝拉一辆车。
拉一架子车沙子有300---500斤,到了地头过称,每天公布拉沙子的成绩,不愿落后的我。总想着如何多拉快跑。所以每次接班的时候。总要把车胎加点气。把车围板加高点。
我们二人一个驾车,一个拉绳。头二趟的时候还觉得轻松,一路上还带点小跑,到了后面就觉得步子越来越沉重,速度慢多了。新疆的冬天是很冷的,下了雪的路上,经过车辆的碾压变的又光又滑,拉着车走在路上要格外小心,为了防止滑倒,我们穿着棉胶鞋。仔细地看着前面的路,小步快速的拉着车向前跑。但到了地里就不是那么好走了。耕过的地里不是那么平整。凹凸不平的布满了土疙瘩。越往地的尽头就越难走。地里虽然有二个人专门去平整车要走的路。但和大路比要难走多了,车一到地里似乎一下子沉重了很多。驾车的弓下了腰。拉车的绳子绷得紧紧的。艰难地向前移动着。等到把一车沙子卸下的时候,二个人已是一身的汗了。在寒冷的冬季里,特别是野外做业,这是很难受的事,我们不能停下来,小跑着往回赶。男同志敞开了帽子,女同志打开了头巾,身上冒着热气,满是白霜,眼睫毛不时被白霜蒙上眼睛,身上的汗干了湿,湿了又干。一个班干下来,十余趟地往返,光行程就有30-40公里,何况还要拉着沉重的车,劳动的强度可想而知。
我们的排班是中午十二点到午夜十二点,接班的是午夜十二点到次日中午十二点。白天光线好的时候干活还可以看到周边地一切,时不时还可以和对面过来的拉车人打个招呼,询问一下拉了多少,但到了晚上,就难得看清了。虽然雪地在月光的照耀下能看清路,但毕竟是夜晚。能看到的东西有限。感觉自己就象驾着一叶孤舟,行驶在茫茫的雪海里。夜空是寂静的,只有我们的脚步声和装着沙子车子的嘎嘎声;偶尔有人为了提神而发出嗷~嗷~~的几声怪叫。凌晨四。五点钟,只感觉又困又饿。寒气袭来。浑身难受。恨不得快点天亮。送饭的车早点来。这时的人是最没有精神的时候。车装得也少了。人走得也慢了。好不容易到了天亮。盼来了送饭的车。大家围在沙包的空地上。生起一堆火,拿着碗打满一碗玉米糊。装点咸菜。拿着玉米馍。就蹲在旁边吃了起来。火烤得前胸暖暖的,可身后却是冷嗦嗦地。真是;'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没办法只有边吃边转着烤火。200克的玉米馍吃了不够,又加了100克。现在一家人一餐都难吃完的饭,而我那时一个人就轻松的解决了。可见是劳动能创造奇迹啊!
吃完了饭,补充了能量,人也来了精神。稍事休息,男的吸颗烟。女的简单聊聊天。解决一下自己的问题。就又投入了紧张地运沙。
在哪个冬天里。我们运了十多天。才把沙子运到了二个条田里。在这期间,确实是很累。感受也很深。夜晚接班的时候。从热被窝里出来。一下钻进那冰冷的雪夜里。而且要马上投入紧张的运沙。如果是没有一点毅力,没有一点斗志,是坚持不下来的。正因为我们在边疆有了这样一些不同的非同寻常的经历。才磨练了我们的意志。增强了克服困难的能力。才使我们在以后的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能吃苦耐劳,永不言败!
我们的青春给边疆的建设增添了光彩。我们也为我们无悔的青春而骄傲!
冯久娇-65年9月武汉支边
原新疆兵团农八师一四八团一营五连支青
(稿件由冯久娇口述,熊昌金整理提供)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冯久娇
编辑:
刘延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