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新闻网讯(见习记者 樊后晚 实习生 蒋倩 特约记者 谢仁山)他,曾当着陈毅市长的面,写下血书,自荐前往边疆垦荒,为共和国分忧;他,曾代表社会主义青年积极分子发出号召;“向困难进军,把荒地变成良田”;他,也曾被打成右派,下放山区长达25年之久。他就是陈家楼,一个传奇似的垦荒者,一个生长在上海却耕耘在共青的社会主义青年积极分子。
上世纪50年代,一群上海的社会主青年积极分子不远千里来到浔城,50多年风风雨雨,曾经的那片荒滩野岭,如今已经幻化成为一座美丽的现代化新型城市——共青城。3月7日,陈家楼老人因为身体乏力被送往九江学院附属医院,经检查确诊为结核性腹膜炎,在医院的精心呵护以及医院团委领导的关心下,陈家楼身体状况基本稳定,目前正处于康复期。4月20日,记者来到了九江学院附属医院,采访了这位见证了共青从无到有的七旬老人,这位曾经的垦荒队副队长。谈起投身建设共青的那段岁月,陈家楼老人有说不完的感触……
三次上书自荐为垦荒
“我当时给上海市团市委连续写了三封信,最后还用血写下决心书,要求到边疆垦荒建立一座共青城。”
1950年,由于学校被国民党炸毁,陈家楼只好辍学成为一名社会青年。后来,受先进青年影响,他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义青年团,还当选为上海民主青年联合会执委,全国青联二次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当他了解到年轻的共和国百废待兴,而当时的大上海,人口共有500多万,其中有数十万工人待业和失业,光是失业、失学的青年就有30万左右,一大批社会青年被闲置,粮食、布料、药品等物资严重短缺等状况后。他迸发出一个念头,学习苏联,在中国建立一座共青城。
随后,陈家楼联络了数十名青年积极分子,先后三次给上海市团市委写信,自荐要求前往边疆建立一座共青城。后来,由于每次都被团市委以时机不成熟为由拒绝,在陈家楼的倡议下,数十名青年积极分子纷纷用针扎破自己的手指,给陈毅市长写了血书,要求组织上海青年去垦荒,像“二战”胜利后苏联青年到西伯利亚垦荒那样,用自己的双手为国家做点贡献,在中国也建一座“共青城”。陈家楼说:“我们不是拿自己在上海的生活开玩笑,苏联能够办得到的,我们中国一定也能办得到,而且会办得更好。”
当收到血书后,陈毅便当即召见了这群热血青年。
“谁叫陈家楼?”
“报告首长,我是陈家楼。”
“你什么文化?”
“高二上学期”
“首先我要批评你,为什么要用血写,这样容易得破伤风的,以后不能这样了啊……”
对于这段对白,陈家楼记忆犹新。他说,当时陈毅市长特别关心青年,还特意给了他们半个小时的会谈时间,并称赞信写得很实在。
不远千里来浔图建设
在被陈毅市长接见后,陈家楼关于建共青城的设想很快被上报给毛主席,由于当时对于共青城选址问题一直没有定,毛主席便批示,“上海是南方,上海的垦荒不适宜到北方去,我认为到江西革命老区去为好。”随后周恩来总理也补充表示,带文化到江西,要搭配各个行业的青年,年龄可稍大点,可以放宽到30岁。而且这些青年是要在共青安家落户的,所以这支垦荒队伍成员其中不能少于35%的女青年,还要带上医生、机电工、木工、理发员去。
在得到中央的批准后,1955年9月份,上海召开了社会主义青年积极分子大会,推选了5名青年代表,并由陈家楼代表上海社会主义青年积极分子向社会宣读倡议书、发出号召,“不怕边疆路程多遥远,也阻挡不住我们的远征决心;不怕边疆风雪多寒冷,也吹不冷我们的劳动热情。”
次日,各大报纸纷纷报道了这次大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上海团市委就收到了上万封申请书。由于报名的人太多,上海市团市委从一万多人中严格挑选1000多名青年,经体检、政审合格后至上海华东团校学习一周,并到市郊区进行农业劳动锻炼,体验江西生活,学吃辣椒,练挑担,插秧、耙田……
经过一段时期的学习后,1955年10月15日,第一支由陈家楼带队的98名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打着“向困难进军,把荒地变成良田”的队旗,于18日来到鄱阳湖畔的九仙岭下开始垦荒生活。在接下来的40多天的时间里面,98名青年志愿垦荒者共垦荒300多亩,分三个地方开始安家落户。
为胡耀邦制毛笔题字
1955年11月29日,在垦荒队工作了40个日夜后,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受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委托,带着中央和毛泽东对青年人的关怀来到了九仙岭。
“当天,胡耀邦书记在我们这里一直待到晚上9点多,而且还和我们一起喝稀饭。”陈家楼说,由于当时该地方还没有正式的名字,他便想请胡耀邦书记为他们题词。但是四处找都找不到一只毛笔,于是,陈家楼灵机一动,将小山竹扳开,从自己的被褥里面撕下一小块棉花,将小棉花球夹在山竹中,然后取来墨汁,让胡耀邦书记题词,由于当时正在筹建人民公社,胡耀邦书记便题写了“共青社”三个大字。陈家楼说,“共青社”便是共青城的乳名,也是当时江西第一个人民公社。
“右派分子”不当共青逃兵
“文革”前,陈家楼因为批评地方干部挪用垦荒工作经费,被打成了右派。处分决定开除党籍,里面有一条:经本人申请可以回原籍上海。陈家楼对工作组坚定的说:“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来,我坚决不做共青的逃兵。”见状后,陈家楼一些仍在上海的亲戚纷纷责怪他:“哪个不想往城里跳,你倒好,城里不住,让一家子跟着你到乡下去受罪!我们帮你想办法弄个回城指标。”而陈家楼却郑重地宣布:“这里就是我的新故乡了。我要做一辈子的江西老俵!”就这样,一阵又一阵的“回城风”都未能把陈家楼带回上海。
“生是上海人,死是共青鬼!”虽然垦荒的日子很苦很艰辛,但陈家楼从来没有退缩,一直勤勤恳恳地为共青奉献着自己的才智。
在被下放的日子里,陈家楼一心想着共青的发展,因为,共青是他的第二故乡,共青的发展就是他生命的全部。
陈家楼介绍说,共青城这个名字的最终确定先后经历了三次题名,1955年,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为其题名“共青社”,1978年9月26日,时任中组部部长的胡耀邦在北京听取了共青城的创业情况汇报后,为其写下了“共青垦殖场”5个大字。1984年12月12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百忙之中冒雨再次来到共青城视察。再次挥笔题写了“共青城”。
如今,共青城已经成为了一座美丽的城市,对比以前那片土地的荒芜,陈家楼老人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和欣喜……(九江新闻网)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谢仁山
编辑:
刘延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