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何时,只要谈起考古,饶泽民的眼睛就会发光。
“黑五类”加“老三届”
1952年,饶泽民出生在长沙一个县城。因父亲建国前是油店管家,所以他的户口等证件上出身一栏一律填着 “资本家”。他因此成了不折不扣的 “黑五类”。
“我们是共和国历史上读书最少的一代人。”68届初中毕业生,有名的 “老三届”。
被下放到浏阳时,饶泽民刚刚16岁。
当时是工分制。主劳力是一天算8分,妇女算6分,而“手无缚鸡之力”的饶泽民每天只能拿5分的最低工分。为了告别困苦,同来的几个人基本都通过种种关系回了城,“出身不好”的饶泽民没有门路可走,只能继续留守农村。
自学美术,人生开始转折
“那个时候要改变命运,最切实的途径就是教书。”打听到当地学校缺一个美术老师,饶泽民决心拿起画笔。
没有基础,只能自己摸索着自学。而广大农村的现有条件也被他充分利用起来:地里劳作的农民,是很好的模特;朝霞晚露,是天然的素材。渐渐地,他还真的练出来了。
1974年,因为有特长,饶泽民被调到株洲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的文工团。在这里,他干了将近十年,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结果一次偶然的际遇,彻底改变了他的职业方向。
国家文物局举行野外考古培训班,饶泽民无意中被选中。“长这么大,之前对考古完全没有任何了解。”授课的全是考古领域的专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向学员们描述怎样从一?黄土、一段断壁残垣中还原曾经辉煌的文明。
几个月的培训班结束后,饶泽民对考古彻底着了迷,也将其定位为今后事业的发展方向。后来,他如愿以偿当上了县文物所所长。
40岁,征战考场
40岁那年,饶泽民有机会调到市里,但唯一的障碍就是——学历太低,不是大学生。
尽管当时已有家室,工作任务也不轻,但饶泽民毅然决定参加成人高考。而那个时候,离考试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
“还能怎么办啊,白天上班,晚上看书。”夜以继日的奋斗之后,他还真考上了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文博本科班。
这是一个特殊的班,学生们有机会见到国有馆藏上等级的文物真品:远到商周青铜器、秦砖汉瓦,近到元明青花、清代字画…… “我那时候就像一块海绵,唯恐吸收不尽。”饶泽民说。
毕业后,饶泽民调到株洲市博物馆工作,并受聘多家画廊、拍卖公司、收藏协会当顾问。
读书:百利而无一害
“我从三方面学知识,一是自学,二是在学校学,还有就是从挫折中学。”饶泽民说,文物鉴定是一个很难把握的活,即便是名家,也不能百分百地确认。“所以,只有不断学习再学习。”他的书房里,满满一面墙全是书。而磨山遗址、建宁古城、西周铜簋的发现,都与他在不断学习中积累的扎实专业基础密不可分。
除了考古,饶泽民也没放下画笔,书架中的书有一半是美术方面的。 “考古与画画,我一直是并行不悖。”从博物馆的一线工作退下之后,他看书的时间更多了,也更游刃有余。 “且不谈改变命运,读书平和心态、利于健康,百利而无一害。”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刘延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