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上山下乡故事:为了爱情他们放弃返城(组图)
2009年11月02日 10:25人民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矫淑梅、刘宪成夫妇和儿子一家三口

矫淑梅祖孙俩

 

我爱故乡我更离不开他

黑龙江省嫩江县鹤山农场。

偌大的农家院前挂着一排刚刚收拾利落的鹿茸,无声地昭示着这户人家日子的殷实,“晒晒质量会更好,过两天就有人来收了。”59岁的女主人矫淑梅一边翻弄着鹿茸,一边说。熟悉的天津乡音在不经意间透露了她的身份——知青。

从1968年至今,整整40年的光阴中,矫淑梅在黑河和天津之间一次次做着艰难的抉择,来了又走,走了又来。

但最终,她遵从了内心的召唤,在故乡和农场之间,选择了农场,“我爱故乡,可我更离不开他。”他,是矫淑梅的丈夫刘宪成,一个地道的北大荒汉子。

离别

1979年3月,鹤山农场乍暖还寒。

农场所在地的双山火车站却是一派热火朝天,开始大规模返城的知青们,拥挤着从这里登上归家的列车——矫淑梅无数次回想起这一天的情景,她用“可怕”来形容。

“我一点都没有感到回乡的喜悦,我特别难过。”矫淑梅的语气很平静,凝视鹿舍的眼睛却在不经意中流露出一丝哀伤。

此前11年,也就是1968年9月,她随天津第一批98名知青来到农场5师52团,“那一次也是在这里下的车。”她说,自己清楚地记得,当时迎接她和伙伴们的是热烈的锣鼓和热情的笑脸,而此时此刻站台上“欢送”她的却是亲人低声的啜泣——她已经在这里成家,身为鹿场兽医的丈夫死也不愿离开北大荒。

矫淑梅怀里抱着1岁多的儿子刘本超,望着车窗外满脸忧伤的丈夫,想着家中悲痛欲绝的公婆,念着远处那片生活了11年的土地,禁不住热泪长流。还不太懂事的孩子用小手抹去她脸上的泪水,她拿起那只小手向丈夫挥动,“快和爸爸再见!”这时火车呼啸着启动了,卷起了站台上和车厢里的一片哭声。

思念

上山下乡的浪潮席卷大江南北的时候,瘦瘦小小的矫淑梅并不在学校的动员名单之中,最后是她自己强烈要求,还写了血书:“坚决上山下乡!”革命的激情把她烧到了北大荒。

当她第一次面对那一眼望不到边的黑土地时,激情满怀。

刚到连队那天,宿舍还没建好,屋顶可以看到星星,她和同伴在炕沿上坐了一宿,第二天就投入了“早晨两点半,晚上看不见,地里三顿饭”的秋收大战。

北大荒的地太广阔了,一条垅长五六里,好几天都干不到头。开始几天,大家还有说有笑的,接着就是沉默,又过几天,年纪小的坐在地里大哭,别人也跟着掉泪。

下雪了,那铺天盖地的大雪,到身上就被汗水融化了,衣服都被湿透。等到下午气温下降,衣服外面就挂上一层冰,像披了铁甲一样,浑身冷得发抖。即便如此,生性坚强的矫淑梅从没叫过苦,流过泪。她说她是写血书来的,是不会掉泪的。

从1973年开始,矫淑梅被抽调到小学当老师,放假的时候她爱到连队的养鹿场参加劳动,她喜欢这些灵动的小鹿。

“那会儿,她一天不来鹿场,我还真是没着没落的。”那么多年过去了,回忆起当年的甜蜜,年过花甲的刘宪成还是憨厚腼腆地笑着。

也说不清这个天津姑娘是先爱上了鹿,还是先爱上了养鹿的英俊精干的小伙子,总之两个年轻人在1976年9月9日的时候,在连队食堂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一年后儿子降生。

“我太想念丈夫了,还有把我当作亲生女儿一样看待的公婆。”矫淑梅说,在北大荒最艰苦的日子中,丈夫一家给了孤独的她最坚定、最温暖的支持,她甚至觉得自己的离开有些不近人情。

“她是不想走的,是我坚持让她带孩子走的,天津才是她的家,孩子也该有一个更好的环境。”刘宪成这样告诉记者。

回家

如今,矫淑梅一家堪称当地最富有的家庭,经营着当地最大的鹿场,还耕种着120多公顷土地,“我们在这过得挺好的。”矫淑梅幸福地说,重回北大荒后,夫妻二人就将儿子送到了当地农业院校学习,如今鹿场和农场的一切都主要由儿子打理。

返城后,矫淑梅也和所有返城知青一样,经历了又一番苦难,她被安排到一个副食店当营业员,每月有32元的收入。最难的时候,甚至自己带着孩子在单位仓库住了两年!可当时小小的刘本超却始终不适应大都市的生活,三天两头感冒发烧,他说他想爸爸,想爷爷奶奶。

亲人们实在不忍心看着这一家人长久分离的痛苦了。

1990年,他们千方百计总算把快40岁的刘宪成调到了天津灯具厂,如同散养在山林里的野鹿不适应圈养的生活一样,在喧嚣的大都市里,刘宪成度日如年。在熬过半年的试用期后,毅然辞职回到了北大荒!

1994年,矫淑梅也最终无法承受对丈夫的思念,放弃了天津已经步入正轨的工作和生活,回到了魂牵梦萦的北大荒,和她一起回来的还有已初中毕业的儿子。

当她和儿子走上他们熟悉的双山火车站时,看到站台上微笑着的丈夫和亲人们,母子二人都流下了热泪,奔跑着扑向亲人。矫淑梅说:“我总算叶落归根了!”(任桐摄影谭峰)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万力闻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