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为何要关注美国人眼中的百年中国
2009年11月24日 16:46中新网-华文报摘 】 【打印共有评论0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在紫禁城下阅兵

奥巴马访华之后,给了中国人一次审视两国历史关系的机会,中美关系再次成为媒体热议的焦点。美国人如何看中国?尤其是中国的那些重要的历史时刻,美国人是如何评价它们的?成为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作家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国时代1900—2000》,似乎就回答了这些问题,所以近来在大陆引来热议。这本书100万字,汇集了美国《纽约时报》、《时代》、《华盛顿邮报》、《纽约客》、《新闻周刊》等六大报刊对中国100年来重大历史事件的报道与评述。其中不仅有鲜活的历史细节,更有陌生化的叙述口吻,使得百年中国历史在人们眼中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样貌。

翻阅这本书,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在这一百年里,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总是处在变化之中。每隔10多年就会出现一次波动,一会儿美好,一会儿黯淡,总是摇摆在两极之间。早有学者总结过,认为在美国人的想象中始终存在着两个中国形象,有时它是丰衣足食、社会稳定、淳朴而美好的,有时它又是贫困、危险而混乱的。这种奇特的混和体,使得美国主流文化对中国形象的认知总是处在一种历史循环中,既充满了矛盾,又爱恨交织。

读这本书,不仅能让我们感知到美国人看待中国的方式,也会为我们研究自己的历史提供一种新视角。近几十年来,历史学发生了一个最深刻的变化,就是没有人再敢把某种单一的历史观,称作是历史发展的主线了。对历史研究而言,那种只有一种权威说法的年代也在逝去。人们在用越来越多的方法和途径来接近历史,历史学的领域也被一再扩大。最明显的表现是,统一的宏大叙事开始退场,历史学呈现的是一种片断式的研究,关注的中心各不相同。

对历史的认知,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只有通过历史,每个人才能从一个更为广大的人群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明白自我与他人的差异。在每个国家的文化定位中,历史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文化认同的最终形成。从任何角度说,一个国家如果缺乏或扭曲了对于历史的记忆,都是一件悲哀的事。这也是近年来民间历史热的一个真正动因,民众需要从历史中找到自己心灵的归属与认同。一个生命,只有从统一而连续的精神长河中,才能真正发现自己在当下行动的价值。只有野蛮人不在意自己的历史,不在意发现自己在历史中的优势,这也是野蛮人野蛮的原因。

如今很多人说,这是一个价值观缺失的年代。殊不知价值观的缺失,追根溯源,是因为我们历史观的模糊和混乱。很长时间以来,历史成为意识形态操纵和利用的对象。我们只知道历史记忆的政治正确,而忘记了历史对生命所承担的文化和道德责任。如果历史记忆在公共空间中,得不到自由而充分的展示、交流和反思时,就难以转化成值得人们借鉴和分享的集体记忆。假如这个渠道不畅通,或被人为地阻隔了,那便意味着过去生命所经历的那些苦难、不幸、悲伤或欢乐,都白白流逝了。这时,人们对探究苦难的根源,会表现得异常冷漠,同样,对良知和正义的感受也会趋于麻木。

古人说世衰道微、礼崩乐坏,就是指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缺失,所以孔子当年会作《春秋》。历史不仅是人们现在行动的参照,更是发现未来的坐标。对我们认知历史来说,一切历史材料都是重要的。无论它多么间接和次要,对我们复原一段逝去的时光和精神,都有价值。人们在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时,往往会因为热爱,带来认知的偏差。人们总喜欢寻找历史中那些让人激动和骄傲的部分,故意忽略那些邪恶和苦难之处。虽然这种情感是自然的,但如果它使得我们偏离了对历史真相的发现和理解时,这种情感就构成了对集体记忆的伤害。虽然它往往会顶着爱国主义的帽子,但仍然是真理的敌人。

无论是认知未来的中美关系,还是对祖国历史的领悟和学习,我们都不能孤立与封闭自己,更不能视角单一。我们不仅要找到与世界历史相关联的方法,更需要不断地借用他国的眼光,来反观自己的历史。这样在辨别那些大是大非或大真大伪的历史问题时,才能更为客观,结论也更经得起时间的推敲。从这个角度说,《中国时代》对我们理解近百年的历史,做了一件极具探索价值的事。历史事件是无法重复的,各种视角的数据汇集得越多,各种类型的历史证据越充分,我们逼近历史真实可能性也越大。历史的张力,往往就存在于这种视角的差异中。我们对这种差异了解得越充分,对自身的把握也就越清晰。

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但不能盲目地歌颂祖国的历史。对历史来说,曾经的灾难不是巧合,幸运同样不是从天而降的,我们多一份对它的认知,就会多一些对今天的理解力。当人们不允许从多视角来澄清历史记忆时,往往意味着谎言和压制的开始,这时真理和真相便成为被扼杀的对象。恢复历史真相,也是一种行动,而且是一种悲壮而沉重的行动。这是我读《中国时代》最大的感受。

叶匡政 摘自香港文汇报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叶匡政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