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从雄性不育株到水稻三系杂交
2009年12月16日 12:00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凤凰卫视12月15日《腾飞中国》节目播出“1974年纪事:推广杂交水稻”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民以食为天,是中国的一句老话,中国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农耕文明,但是不断增长的人口,有限的可耕地与有限的粮食产量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文革期间中国的科技成就当中呢,杂交水稻是最辉煌的项目之一。中国自1974年以来,开始试种杂交水稻,至1983年杂交水稻累计全国种植面积5.1亿亩,增产稻谷500多亿斤,平均每亩增产100斤以上,最高的亩产达到了1700多斤。

杂交水稻的名字与袁隆平是连在一起的,袁隆平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的研究,他首先发现了雄性不育株,以后又率先提出了通过培育水稻三系杂交的设想,并展开了田间实验。1973年终于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世界第一个育成了强优势型的杂交水稻。

1974至1975年在中国南方,多处试种效果良好,1976年以后开始大面积地推广,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国家,生产实践证明在相同条件下,杂交水稻比一般水稻增产20%到30%,最高可以达到50%。袁隆平也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杂交水稻问世后,显示出了强大的优势,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要求转让这项技术。1980年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给美国后,通过对比试验表明,中国杂交水稻的平均亩产比美国水稻良种增产165.5%到180.3%。至1989年,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转让了中国的杂交水稻。

1979年,袁隆平等代表中国,在世界水稻年会上宣读杂交水稻论文后,获得了来自世界各国200多个水稻专家的高度评价,公认中国杂交水稻居世界的领先地位。杂交水稻不仅在生产上为提高水稻产量开辟了新途径,而且在学术上为自花授粉作物闯出了利用杂种优势的新路子,大大丰富了农作为遗传育种的理论与实践,成为人类水稻种植史上的一次重大的飞跃。

今年4月,袁隆平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表示,在中国经济发展很快,我们要城市化,要修高速公路、修机场。但是我们国家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平均只有1.3到1.4亩,18亿亩的土地红线还是要保的,这就很矛盾,所以唯一的出路还是提高单产,没有其他办法。面对人口压力,无论是增加水稻单产还是保住耕地,对于中国的粮食安全而言,都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大课题。

《腾飞中国》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主持人:何亮亮

首播时间:星期一至星期五    20:30

重播时间:星期二至星期六    13:25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