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友图文故事征集邮箱: gongye@ifeng.com
王闽九:光影定格,从机械到数码
2009年09月28日 18:00 经济观察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摄影、撰文:王闽九

20年前,照相是件奢侈的事儿。整个中学时代,我仅留影过两三次。

上世纪80年代末,大街小巷流行使用135胶卷的相机出租。在我的眼里,这真是魔术师的戏法:像馆里庄严的座机,和庞大的配套设施,竟然就这么被135相机轻巧地替代了,甚至摄影师也可以是摄影盲--只要他愿意伸手,摁一下"傻瓜机"快门。经典的室内照遭遇了铺天盖地的室外照。在节假日里,这新生事物特别具有诱惑力。带上身份证和几元租金,再挑一粒廉价胶卷,就可租一台过瘾一整天。

我小心翼翼的用租来的、镜头上常带指纹的"傻瓜机",扫描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我常在不断变化的现实中,寻觅着梦幻般的"唯美"。我的像册里,除了传统的证件照,全家福,令人惊叹地泛滥起"非熟人影像"乃至"非人影像"、"非生物影像",囊括水、陆、空。久而久之,我的胆子大了起来,加上生活水平提高了,我终于拥有了一台135相机,"半傻瓜",110元,约8两重。我捧着国产的海鸥机械程序快门相机,闻着相机上的皮革味,心里沉甸甸的。我不知道自己能否伺候得起这"宠物",能否经受得起别人的笑话。反正,我这个百分百的摄影盲,是在别人不信任的目光里,强行闯入摄影天地的。

这台人民币110元的"半傻瓜"相机,陪伴了我约15年,我由此升级为"摄影发烧友",并体验了从黑白到彩色的时代风云。我的摄影拿到像馆冲洗总显得很另类:有大量的"主角非人"照。我有时得忍受异样目光。

现在,我偶尔拿到像馆冲洗的照片又回归传统,和常人无甚差别。但我的"非熟人"、"非人物"、"非生物"摄影比起机械相机年代,那数量绝对是"驴打滚"!我感受着生活的丰富多彩。现在,我的135相机已"退役",接班的数码相机更苗条,更灵巧--天津的"三星",体重不足4两,只要不断电,想拍就拍。我不再遇大的节假才考虑是否买胶卷,也不再依赖像馆冲洗照片来收藏或投稿。我的"非像馆主流"影像在私有电脑里膨胀,我可以用PS软件改善拍摄质量,并用电子邮件投稿。有时,稿件发送仅3天就被报纸刊登,令人不禁自语:啊,我们的国家已进入数码时代!

摄影说明:

1.手持"海鸥"自拍:此张属于老照片翻拍(自拍于上世纪90年代)。上世纪80年代生产的上海海鸥机械程序快门相机(KJ型号),一款家用普及型低档相机。人民币110元(含10元皮套)它无内置闪光灯,无自拍装置,需目测距调焦。如果想自拍,可在光线充足的地方对镜自拍。

2.手持数码遥控,与老相机合影:天津的"三星"数码相机,不仅有自拍装置,甚至可以手持微型数码遥控器,灵活掌握时间自拍。图为自拍者一手握用了十多的上海海鸥机械程序快门相机(KJ型号),一手持"三星"数码相机自拍遥控器,与老相机合影。

作者: 王闽九 编辑: 刘延清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