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友图文故事征集邮箱: gongye@ifeng.com
涅槃中的沈阳工业遗产
2009年06月26日 14:58 中国文化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翻开中国的经济地图,沈阳作为共和国的工业“长子”,留存着大量的工业遗产。第一台水轮发电机、第一台快速风镐、第一台自动车床……沈阳有数百个新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它们不仅在新中国建设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也是新中国工业发展的立体符号。如今,有些工业遗址却在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被拆毁。在这次浪潮中老工厂面临着怎样的命运?本报记者调查了沈阳工业遗址现状。

保存现状令人担忧

在此次调查中,记者发现,有近70%的企业对工业文物,或者说“没有了”,或者说“不清楚”。实际上,这些工业文物或者在企业改制的拆迁、破产、合并、转让过程中流失了,或者在技术、设备的不断更新中淘汰了。沈阳工业曾在新中国历史上创造了几百个第一,然而,代表沈阳工业辉煌的这数百个“中国第一”的实物,目前大部分已很难查找到了。据有关资料记载,1965年以前沈阳有21户企业的33种产品创造了新中国的第一,但目前只能查到8种。对于这些工业文物,其保护责任主体还不明确。

“按政府职能部门的分工,工业文物保护本应由市文物局负责,但实际上市文物局没有保护工业文物的职能,再加上企业也没有专人负责,对工业文物的保护就处在一种无人负责的状态中。特别是在目前城市改造加快、企业更新改制搬迁的变动时期,没有一个权威部门来审核认定工业文物的去留问题。”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沈阳市政府官员介绍说。比如,沈阳矿山机器厂的前身是建于1921年的大亨铁工厂,厂内有张作霖手下的重要将领、被张学良处决了的杨宇霆的办公楼,还有老水塔等,目前保存完好。但该厂面临整体搬迁,这些建筑该如何保留,一直悬而未决。曾经象征沈阳工业文明的奉天纺纱厂办公楼被房地产开发商拆除,后来在政府的强力干预下才得以复原重建;见证沈阳民族工业发展的标志性建筑——肇新窑业办公楼旧址,也是历尽周折之后才得以保留。事实已经证明,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和强硬的措施保证,有关部门就无法阻止破坏文物的短期行为和经济冲动。

“这些不是孤立的事件。该不该保留前工业时代落后、污染的老厂房和设备,如果保护,该保护哪些遗产,又该如何保护,由谁保护,至今仍是个难题。”沈阳老厂区的工人无奈地说。令沈阳的决策者和老百姓心有不甘的是,截至2008年年底,全世界已有34处工业遗产,但在这一名单里,至今没有中国的名字。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已有了11处工业遗产,但在这一名单里,也没有我国最著名的老工业基地之一——沈阳的名字。

找回自信的寻根之旅

“沈阳市工业文物保护的现状,与沈阳‘共和国工业长子’、‘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称号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看到了工业文物保护工作中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也有值得欣慰的一面。”辽宁省文化厅文物处处长吴炎亮对记者开诚布公地说,近几年,在加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长跑中,在工业文化的复兴中,沈阳人找回了自信,并开始了寻“根”之旅。

“在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历史进程中,沈阳市铁西区委、区政府及时将挖掘保护工业文化遗产提上议事日程,开展了老工业建筑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吴炎亮介绍说,铁西是沈阳市的核心工业区,素有“东方鲁尔”之称,驻区国营企业700余家,其中大中型企业就有200多家,工业遗存非常丰富。这里的工业建筑跨越了日伪统治、解放战争、国家“一五”“二五”等近百年的历史时期,承载了沈阳工业大部分的历史记忆。2002年,沈阳市政府做出铁西区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的决定,铁西区政府开始组织实施企业重组、“东搬西建”工程。到2007年底,共从市区搬迁企业239户,腾迁土地7.4平方公里。随着老工业街区的改造,工业企业在老城区逐渐成为零星遗迹。为了摸清铁西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工业建筑遗存底数, 2006年初,铁西开始对全区工业建筑遗存情况进行排查并实施打造铁西工业文化旅游线的举措,开始了以“寻访老铁西记忆,展工业文化风貌”为目的的“一场十馆”建设;2007年将“一五”期间苏式建筑工人村宿舍一处院落(7栋楼房)和“二五”期间老厂房沈阳铸造厂翻砂车间加以保护性改造利用,分别建成为“一场十馆”中两个最能显示工业文化内涵的建筑——工人村生活馆和铸造博物馆。

目前,沈阳市铁西区依托50年前亚洲最大的铸造企业——沈阳铸造厂的翻砂车间建设的1.78万平方米的铸造博物馆,复原再现中国最大的工人聚集区——上世纪50年代以来工人生活原貌的“工人村生活馆”,成为沈阳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品牌。

“铁西区政府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出色。现在矗立在世人面前的铁西铸造博物馆,是铁西区委区政府花了一大笔钱把它保护下来的。”吴炎亮感慨地说,本来铁西新区建设要把老厂区都拆掉,卖给开发商建房地产项目,用土地置换的钱到郊区去买新厂区,但铁西区委区政府做出决定,地不卖了,厂房不扒了,把它作为工业遗产保护下来,并由政府出钱到新的地方给企业买新的厂区。这是最好的方法,也是唯一能够保护工业遗产的方法。”

“应当说,在对老工业基地改造中,沈阳市委市政府还是相当审慎的,他们在制定整体规划时,考虑到了这些工业遗产不可再生的价值。然而,铁西区毕竟太大了,要想完全保护下来是不可能的。”清华大学教授吕舟坦言,受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一些遗产价值并不明显的工厂用地也可以被房地产商开发。我并不是一棍子打死“拆”,只要拆得有理,也是一种进步、一种文明,也是发展经济的途径。

不该重复历史的错误

目前,工业遗产拆与保、遗弃与利用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吕舟认为,尽管近些年来一部分工业遗产开始被列入保护之列,但受法律保护的工业遗产项目仅占应纳入保护内容中的很小一部分,缺乏对工业遗产的整体评价,在如何保护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重视不够,工业遗产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比例较低;二是家底不清,对工业遗产的数量、分布和保存状况心中无数、界定不明,对工业遗产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保护理念和经验严重匮乏;三是认识不足,认为近代工业污染严重、技术落后,应退出历史舞台;四是措施不力,“详远而略近”的观念使不少工业遗产首当其冲成为城市建设的“牺牲品”。

眼下最重要的是先保存下来。吕舟认为,工业遗产认定标准非常重要,应尽快出台。我们不可能将所有工业遗址都保存下来,一是没必要,二是任何一个国家也做不到。所以我们只能对那些具有特殊和典型意义的重点遗产进行保护。“在历史文物的保护上,人类也许永远详远略近,总是将久远的历史上留下来的东西视为珍宝,而视眼前即将消失不可再现的东西无足轻重,甚至当成垃圾一脚踢开。”吕舟强调,这是教训,不能再重复这样的错误。

“沈阳目前仅仅以博物馆为载体保护工业遗产是有局限的。”吕舟建议,应该以“保留—再利用—再创造”的思想对待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老工业区,发达国家对工业遗产更喜欢采用“活”保护的方式——再利用。由于生产过程的需要,工业厂房往往可以提供一些建筑体量相当大的空间,这些空间又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不仅可以改作他用以满足许多不同的需要,可以在其中进行有创意的设计,还可以带来其他建筑常常想要而不可得的空间条件,使它在城市现代化的建设中成为更具有地域特色与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区。

作者: 程竹 毛琦 编辑: 李志题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