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友图文故事征集邮箱:gongye@ifeng.com
王建国:珍惜现在好日子
2009年08月23日 13:57 】 【打印已有评论0

主人公小档案

姓名:王建国

出生日期:1949年10月24日

职业:工人

声音:人一辈子,应该多见识见识。从苦日子走到今天的好日子,不容易,要珍惜。

原湖北东力公司(现东风德纳车桥厂)职工王建国每次跟别人谈起自己的名字时,总是很自豪地告诉大家,这是父亲为纪念共和国成立而取的。

如今,王建国已退休,闲暇时含饴弄孙,或到露天舞厅去跳跳舞,日子过得很滋润。想着以前的苦日子,他常说,要珍惜现在的好日子。

工作越干越轻松

每当提起儿时的生活,王建国说得最多的就是“苦”字。

那时,为了家庭生计,很多孩子不得不很小就出来做工,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王建国也不例外。13岁时,为了替父母减轻生活负担,他出来当小工。他为护城河清过淤,为建筑工地挑过沙,辛苦工作一天,也不过挣八九毛钱。“大冬天,我跳到护城河清淤泥,腿被泥里的玻璃划伤,直到现在还能看见伤口!”他说。

15岁那年,王建国通过招工进入襄阳地区专用机械厂(湖北东力公司的前身),当上了一名铸造工人。

铸造,俗称“翻砂”,工作劳动强度大、环境差。铸造是个力气活,从造型、翻砂到烘干,全是手工操作。车间里常年布满灰尘,“像刮‘沙尘暴’,操作时几乎看不见对面的人。一下班,个个都成了‘黑人’,要洗出几盆黑水才能把身上洗干净”。铸造工人还得承受高温的考验,熔化的铁水有1000多摄氏度,要靠工人抬着将铁水浇入那个小小的孔道之中铸成型,稍不小心就会被烫伤。

工作又苦又累,王建国的心里却甜丝丝的:“那个年代,招工指标比黄金都贵重,能招工进厂意味着有了铁饭碗,这可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好事儿。”

在铸造岗位上工作了40多年,王建国见证了铸造从手工操作到自动化、机械化的变化过程。他羡慕现在的工人赶上了好时光:“工厂引进了自动化生产线,操作都自动化了,车间也配了除尘设备,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劳动强度,比我们当年不知要轻松多少倍。”

房子越搬越大

60年来,王建国感受最深的还是生活的变化。“我们小时候,夏天能够吃上三分钱一根的冰棍,便能引来小伙伴们羡慕的眼光。计划经济时代,买糖,买点心,买粉丝,买碱面,没有一件少得了票证。如今是物资极大丰富,反倒不知吃什么好了。”

王建国说,在计划经济年代,吃穿用的都是凭计划供应,每月几十块钱的工资几乎都花在了吃饭上,虽说基本饿不着,但也只能图个温饱。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萝卜、土豆、大白菜是饭桌上的主角。“那时候,过日子得天天精打细算,上街买肉,大家专爱挑肥的,想的是回家能再熬点猪油改善伙食。现在,猪油哪还有人吃?吃多了还怕‘三高’。如今,不仅要吃得好,还要吃得‘俏’,吃得健康。”他说。

餐桌上的变化让王建国乐在心头,而住房的变化更是让他感到惊喜:“我们家的房子越搬越大,越搬越好!”

刚结婚那会儿,王建国夫妇住的是“团结户”式的房屋,不到20平方米的屋子里,住了两家人,中间用木板隔开,厕所、厨房都是公用的。“想进去方便,先要在门口咳嗽一声,如果里面有人也咳嗽,外面的人就不会闯进去。”王建国说。

虽然住得很挤,王建国还是很兴奋,毕竟有了属于自己的“窝”:“那时候,大家的住房都是一个格局,就一张床或一个大立柜放在屋中间,拉上帘子把屋子隔成两间。有的床还是上下铺,更别谈有什么像样的家具了。”

王建国说,一开始,他分的房子是按人均5平方米的标准,后来增加到10平方米。之后,房子又得到多次改善,面积慢慢大起来了,质量好起来了。如今,祖孙三代五口人住9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家具、家电样样齐全。

房子住大了,王建国有时会怀念起住小房子时的邻里关系:“那时,家里不用上锁,也不用担心有小偷,因为有邻居看着;家里有事,把孩子放在邻居家就行,很多孩子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东家一口饺子、西家一口粥;变天了,衣服晾在屋外也不用担心,总有好心的邻居帮着收……”

城市越来越繁华

王建国是土生土长的襄樊人,谈及几十年前的襄樊,王建国告诉记者:“1979年以前,樊城的城区还未‘突破’大庆路、长征路一带。改革开放后,城市框架才逐步形成。”

在王建国儿时的记忆里,自行车都是稀罕玩意:“马路上跑一辆汽车,我和小伙伴们都要追着看稀奇。那时,从襄樊到武汉,坐车要走两天呢!”“襄樊发展真快啊,回想起老襄樊,现在真是改天换地了!”王建国说,以前,火巷口、丹江路以外都是农田,现在到处建起了高楼大厦、住宅小区,大街上、商场里人流如织,襄樊越来越热闹繁华了。“真的很难想像,等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襄樊会变成什么样——肯定比现在更好!”王建国时常在儿女面前唠叨:“你们赶上了好时光,要珍惜现在的好日子。”

作者: 宋毅 余翔 编辑: 李志题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