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长江大桥位于汉阳龟山蛇山之间。1955年9月正桥工程正式动工,1957年9月25日竣工,同年10月15日通车。为万里长江上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现代化桥梁。
民国时期,曾经有4次动议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新中国成立后,武汉长江大桥工程的修建问题即列入了中央人民政府的议事日程。
勘测设计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指示铁道部进行武汉长江大桥的筹建工作。同年2月,铁道部成立测量钻探队,经过一段工作,就桥地址,航空净空,载重等问题广泛征求了意见。7月市人民政府市长吴德峰主持,召集地方代表83人商讨。讨论中,关于桥地址线的选择,曾经有意见认为龟,蛇山线将破坏黄鹤楼古迹,建议改为汉阳龟山至武昌凤凰山线。另种意见则认为,古黄鹤楼历代屡毁屡建,而所存“黄鹤楼”实为晚清士绅纪念张之洞所建的奥略楼;在桥梁选地址重建黄鹤楼, 更可“古楼今楼”,相得益彰。多数同意后种龟蛇山线方案。后经中央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批准铁道部设计方案,于1950年8月成立武汉大桥设计组,开始了大桥的初步设计工作。1953年5月完成初步设计文件。7月,武汉大桥初步设计赴苏联鉴定组一行9人前往莫斯科,与前苏联政府遴选的桥梁专家25人组成鉴定委员会,与9月1日结束鉴定。根据鉴定结论,1954年初再次修正完成初步设计,铁道部将初步实际以及腾代远部长<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报告>上报政务院。1954年月,政务院政务会议讨论通过<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议>,并批准初步设计和工程概算以及1958年底铁路通车和1959年底公路通车的竣工期限。
1954年4月,地质部派出工作队和钻探队,加上水利部支援的钻探队和铁道部的钻探队 ,在武汉江面上展开了大规模的地质钻探工作。1954年9月,开始编制技术设计。1955年5月,最后选定了 今桥地址。在技术设计上,钢梁珩式结构和引桥结构先后确定下来。但从最后获得的地质勘探资料分析,水中桥墩基础若采用初步设计所定的气压沉箱基础,由于长江水流深急,施工中将会遇到很大困难,并延缓施工。经前苏联专家组倡议中苏人员共同努力,进行了大量实验,提出用新型的管柱基础代替气压沉箱基础。1955年6月技术设计完成。7月获得批准。9月,武汉长江大桥工程进入施工阶段。
对于如何施工?大桥结构细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来信索取交流。【段少丽:d_s_lily@yahoo.com.cn】
比民国四次动议欲决算7500万元相比,最后大桥梁总造价1。38亿元。

文革时期雷锋壁画依然还在

文革时期黑板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