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北京奥运前夕,首体又一次装修。(新华社 罗晓光摄)
2.现在的首体内部,只有天花板还依稀有1968年的影子。
3.首体的最后一任馆长李朝志,之后首体改名为冬运中心。
4.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熊明是首体的设计者。
1962年,国际奥委会宣布不承认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举行的第四届亚运会,并在次年宣布不定期禁止印尼参加奥运会。时任印尼总统苏加诺提议举行新兴力量运动会,希望能够创建一个国际奥委会之外的独立体育运动。为了安抚因参加新运会而被取消参加奥运会资格的国家,中国出面举行一些单项新兴力量运动会,并在1964年决定接替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举办第二届新兴力量运动会———北京为此紧急开工修建一批体育设施。
破土 规划选址原是动物园养鸽子的洼地
此时的北京城内,南城有位于龙潭湖畔的国家体委所在地和北京体育馆,东郊有为了第26届世乒赛兴建的工人体育馆。在西北部建设一个体育馆,不仅为了迫在眉睫的新兴力量运动会,还可平衡全市的整体体育场所分布。
“最初的选址是在现在的西单路口,报到周总理那里,总理说西单是交通枢纽,在这建体育场,会增加交通负担,而计划选址地有很多平房,需要拆迁很多户,对正处在困难时期的国家不适合。第二个选址是在现在的民族文化宫对面,又被总理否决了,因为这里依然是民房集中区。”首都体育馆的最后一任馆长李朝志,1953年就参与了北京体育馆的建设,以及西山射击场的筹建,1966年时,他以国家体委的干部身份,作为甲方代表,被派往北京动物园的西侧,在周恩来总理敲定的这块原来动物园的养鸽子的三角地,筹建首都体育馆。
同时,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一批设计人员到现场设计,张百发率队的北京三建也开往工地,建设直到1968年3月首体全部竣工。
“馆址选在了城市西北角,布点合理,同时为城区边缘,但交通方便,利于组织人流。那里原来就是洼地、水塘,选作建筑用地,不用拆民房,也不占用农田。”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熊明如是说。他参与设计了工体和首体,“工体开功绩之先,首体建筑设计创技术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