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友图文故事征集邮箱: gongye@ifeng.com
湘钢女子水洗球磨班的故事
2009年06月07日 13:07 中工网—《工人日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图为班长姜宁(左一)与当班姐妹一起把最后一道关。本网记者 龙巨澜 摄

一连几天春雨绵绵,堆满钢渣的湘钢渣场被淋得黑乎乎的。

渣场旁边是渣钢回收加工厂,水洗球磨班的工房紧邻渣场。

隆隆的机器轰鸣声,使渣场显得格外空旷。

“在没有这些机器前,我们靠得是肩挑手扛。”4月24日这天,班长姜宁正好上白班,她告诉记者,那时渣场里没修路,许多路都是她们用脚踩出来、用板车碾出来的……

从农民到工人,既有喜悦又有迷茫

水洗球磨班的27个女工,10多年前是湘潭市郊联合、五星、和平3个村的农家姑娘和媳妇。

1992年,湘钢征用这3个村的部分土地扩建厂房,她们跟120多个失地农民一起被招工进厂,穿上了渣钢回收加工厂回收队的工装。

家住湘钢围墙外的冯雪坤说,她从小就有当工人的梦想,每天都会远远地望着厂房,可等到真的穿上新发的工装,在家园上建起的工厂里上班时,她心中既有喜悦,又有些迷茫。从外地嫁到郊区的姜宁、彭国艳也不曾想到,她们会从此跳出“农”门,“嫁”进工厂。

那时回收队的工作就是在一堆又一堆的钢渣山里爬上爬下,挑出大块的渣钢搬到板车上,再拖到一旁用汽车拉回炼钢厂回炉。

“当工人跟当农民相比,没多大差别。”姜宁、冯雪坤说,农民是“脸朝黄土背朝天”,而在渣场翻拣渣钢,只是脚下的黄土换成了热烘烘的钢渣。

更让冯雪坤们没想到的是,工厂的规章制度规定:没戴安全帽罚5元,工作鞋带没系紧罚10元……在农村闲散惯了的姑娘媳妇,哪里吃过这种苦。

因为拿的是计件工资,在渣山里翻拣时碰到块头大一点的渣钢,刚来时她们经常会一窝蜂地抢,甚至推搡起来。

回收队的“元老”陈良阁是一个挺有耐心的北方老汉,他没少为这帮姑娘媳妇操心。“有时候还得受她们的气。”他说,被罚的人没几个服气的,没有不争得面红耳赤的,有的还撂挑子。

身上虽穿的是工装,但要真正“变”成工人,在这群姑娘媳妇心里,显然还有很多堵“围墙”要拆掉。

想把工人当好,就要舍得学技术

钢渣山其实是“金山”,资源循环利用,不可能一直靠肩挑手扛来支撑。

2001年,渣钢回收加工厂终于建起了磁选、球磨生产线。回收队解散了,回收队的板车也丢到炉子里炼钢去了。27个姑娘媳妇集体转岗到先进的湿式球磨磁选线,组建成了水洗球磨班,跟装载机、斜板沉淀池、豆钢烘干机、磁选滚筒等设备打上了交道。

现代化的流水作业,需要“雷打不动”的纪律,需要过得硬的技术。

可是,在27个班组成员中除姜宁、李静、黄锡元等6人念过高中外,其余都是初中或小学文化程度。文化底子薄,成了水洗球磨班学技术干技术活的“拦路虎”。

老班长龙安宗当过民办教师,班里的黄凤英吃苦耐劳,是捡渣钢的一把好手,可是上水洗球磨技术培训课,别人一听就懂的东西,她要反复问好几遍才明白,常常急得掉眼泪。龙安宗就像当年辅导学生一样给她“开小灶”,鼓励她“把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用到学习知识上,就没有闯不过去的难关。”

当班里需要装载机司机时,好强的黄凤英不顾开了几年装载机的丈夫的劝阻,报名拜师学艺。她白天在厂里向师傅请教,晚上回家缠着丈夫指点,硬是把这项技术活学会了,干好了。

张灿也是跟丈夫学的开车。夫妻俩为切磋技艺,有时半夜从家里溜进厂里,爬上天车练习。巡逻的经警曾以为他们是小偷,蹲点守候一阵后,才弄清他们夫妇俩原来是厂里的一对“师徒”。

全国钢铁行业的其他渣场里,开大型装载机是男司机,偏偏湘钢水洗球磨班的两台大型装载机都是女性驾驶,而且这个班里,有5个女工考取了驾驶合格证,个个能把装载机开得满地跑。

<< 上一页12下一页 >>
作者: 龙巨澜 编辑: 李志题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