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态:中国城镇化必由之路
2009年10月29日 19:32《科学时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面临着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中国城市需要积极实现、探索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低碳生态城市发展道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日前在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召开的《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以下简称《研究报告》)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说。

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显示,2007年底中国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44.9%。《研究报告》称,按照这一趋势发展,到2050年,中国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75%。

“城镇化急剧快速的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严重不足已经成为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研究报告》课题组负责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说。

的确,城市一方面作为创造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核心地区,另一方面也是改变生态格局、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导致温室效应等问题最为集中的地方。据联合国统计,世界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50%以上,城市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75%。

《研究报告》课题组人员在对中国部分城市现状调查时也表明,城市已经成为能耗和排放的主要“贡献者”。2006年,287个地级以上城市市区的能源消费量为136622.8万吨标准煤,占全国总能源消费量的55.48%,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91607.7万吨,占全国总排放量的54.84%。而城市的这种高能耗和高排放,直接影响了城市的环境质量,2005年监测的全国522个城市中,只有4.2%的城市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56.1%的城市只达到二级标准,而39.7%的城市则处于中度或重度污染中。

“我们必须对传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模式进行重新审视。”李迅表示,通过引导城市以一种节约资源、减少碳排放量、最大限度地维系生态环境格局的模式来建设和发展,是唯一可行的缓解发展与生存矛盾、优化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的路径。

《研究报告》还特意预设了低碳方案、优化方案、基准方案等3种节能方式假设情景,对节能率和GDP增速进行参数设定,来预计不同方案下的未来能源需求。通过3种节能方式下的全国部分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情景分析表明,如果采取基准方案和优化方案,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2040年前都是增长趋势。只有采取低碳方案,才可以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的拐点提前到2035年前后。

“这只是一种情景的假设,现实中我们遇到的问题更为复杂,需要我们做的事情也太多太多。”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杨富强说。在杨富强看来,城镇化所带来的气候变化挑战最为严重。

记者在这份《研究报告》中注意到,课题组相关人员还制定出了低碳城市区域规划、结构规划以及居住的评价指标,来推行规划环评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不过,针对记者对这一评价指标体系是否合理的异议,李迅解释说,这种评价指标体系只是临时性的,并不是永久性的,需要根据时间的发展、地区之间的差异进行调整与修改。

对城市交通耗能居高不下的情况,《研究报告》提出了用全方位的可持续交通系统引导城市高效节能运转。而对于实现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支撑,《研究报告》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技术、清洁生产技术以促进城市的降耗减排。

《研究报告》同时建议,国家要改革现有的政治和财政激励机制。以GDP为主导要转变为综合考虑资源、环境和社会指标等。完善财政激励,推动地方财政体制变革,弱化城市财政对土地经营的依赖。

《研究报告》还强调,要构建多层次、多手段的权力制衡与监督机制来实现对城市发展的规划与协调。

作者: 张思玮 易蓉蓉 编辑: 刘延清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