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余霞—大宋王朝的兴衰荣辱(2) 高层比较
2009年07月24日 14:48凤凰历史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宋辽战争的双方,在“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层面,赵宋方为太宗炅和真宗恒,辽方为承天皇太后萧绰和圣宗耶律隆绪。作为中原人,我还是奉正朔,先表一表咱大宋天子。太宗赵炅,本名匡义,说老实话,我对他没甚么好印象,简单说就是“刻薄寡恩”。

宋初,据说太祖、太宗的老妈杜太后借鉴前朝倾覆之鉴,搞出了个“金匮之盟”,老妈妈本着国赖长君的道理,遗命定下大位继承的顺序,兄弟叔侄,依次嬗进。匡胤而匡义,再传位魏王廷美,传位燕王德昭,天下复归于太祖的子孙。暂且不说这是真是假,赵匡义背盟的举措就让人寒心。先是在开宝九年冬夜把老哥给“做”了,接着“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

至于他的军事才能,这里只提对辽方面。我最崇敬的后周世宗早年真对南北局势提出过一个“先契丹后北汉”对辽军事斗争方略,盖辽朝当时的君主是大名鼎鼎的“睡王”穆宗耶律璟,基本就是“主昏于上,民怨于下”的态势。太宗避重就轻,颠倒主次,失掉了伐辽复地的极好良机。在消灭北汉再伐契丹,辽朝内部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经过景宗和萧后的改革,辽朝逐渐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此时,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和严密的军事部署是很难达到收复失地的目的的。消灭北汉后,太宗不顾诸将异议,仓卒发动对辽战争,结果是惨败而逃。我说他“刻薄寡恩”,还有一点就是太宗在伐辽之役前,没有实践自己对将士们赏太原之功的承诺。这也算是失败的一个原因吧?

再说赵宋真宗恒,我们说他简直就是一典型之阿Q式的皇帝。澶渊之盟之后他是完全丧失了对辽军事斗争的信心,“澶洲既盟,封禅事作,祥瑞沓臻,天书屡降,导迎奠安,一国君臣如病狂然”。试图通过造神活动掩盖澶渊之盟的耻辱,为粉饰太平,进而大搞迷信浪费活动提供有力的借口。

在这个欺骗天下的活动中,宋真宗本人扮演了主要的角色,是天书迷信活动的一手创造者。再看他用的人,“(王)钦若与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时谓之‘五鬼’。”这样的结果,导致了非常恶劣的后果,在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消极影响所及,一直延续到南宋甚至后世。对比伯父、老爸的勤俭,他不珍视民力的举措,开创北宋历史上不良先例。佞道造神,消磨了君臣意志,使进取精神化为乌有,更以自身撒谎而作《大中祥符》,迷信天下、愚弄百姓,为极端坏榜样!

而辽方,萧燕燕“明达治道,闻善必从,故群臣咸竭其忠。习知军政,澶渊之役,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燕燕十七岁为贵妃,寻册皇后,辅佐景宗十三年,辅佐圣宗廿七年,共计四十年。其间,以韩德让、耶律斜轸协理朝政,耶律休哥负责对外军事,妥善处理契丹、汉族臣僚关系,使文武听命,令行禁止。她能在母寡子弱和边防未靖的危难之中挺身而出,率领圣宗皇帝与文武百官亲历战阵,屡败宋朝君臣名将。

大抵不愧是文治武功的女中豪杰了。我们翻检《辽史》之中共有20位后妃,除了太祖淳钦皇后述律氏和世宗妃甄氏,剩下18个都姓萧,这也与这位“铁娘子”的影响不无关系。忘了介绍了,这位美女姓萧名绰,小字燕燕,乃辽国宰相萧思温之女。好像记得在那本书上看过,耶律阿保机曾自比刘邦,要他的大臣效法萧何而姓“萧”。不过这萧家,原是回鹘人的。

对于圣宗隆绪,脱脱的《辽史》中是这样评价的,“圣宗幼冲嗣位,政出慈闱。及宋人二道来攻,新御甲胄,一举而复燕、云,破信、彬,再举而躏河、朔,不亦伟欤!.....其践阼四十九年,理冤滞,举才行,察贪残,抑奢僭,录死事之子孙,振诸部之急乏,责迎合不忠之罪,却高丽文乐之归。辽之诸帝,在位长久,今名无穷,其唯圣宗乎!”除了“宋人二道来攻”不实外,基本公允。当是时也,东路曹彬、崔彦进,中路田重进,西路潘美、杨业,名将云集,三路大军会师幽州。而战场双方实力悬殊,结果我们都看到了。

孙子曰:“主孰有道?”高下贤愚,立判也,“吾以此知胜负矣。”

这两年,阿扁的心腹爱将、台军的“国防部长”汤曜明一直嚷嚷着要搞“募兵制”,据说好处多多,可以“强化战力”,并建立“捍卫家园”的“地域”观念云云。大概除了他的美国老子,就属他高明了!其实早在唐季五代以后,募兵制就开始取代征兵制,为兵制之一大变革。

我们看宋朝,无论是禁兵,还是厢兵,一般都采用招募的办法。禁军是国军精锐,任务就是打仗,“厢军”则从事诸如修建、运输、邮传、治理河工等各种劳役。两者都是国家正规军。朝廷对各级军士每年或不定期地实行拣选。壮健骁勇的军士可由厢兵升禁兵,禁兵中的下、中、上等兵直至皇帝近卫班直亦可依次升迁。不合格的军士则须降低军种和军级。

工资标准也随之不同,不但有官兵差别,官与兵又各有等差,因各地币制、物价等差异,又形成地区差。枢密院是最高军事部门。负责军令、调动和高级军官的任免;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三衙”统率禁军,负责平时对禁军的管理、训练,无权调遣;六部之中的兵部,则负责后勤事务和管理地方的厢军;而武官的铨选,则由吏部负责。几个部门又相互制约,分权而治,防止集中专权。各级军事正印官,一律由文官兼任,武人只能充当副职。

最高军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今日世界不少国家以文官掌军,各级军官对部队只有训练权,军队的司令官军师旅团长没有军队的调防权、人事权,更没有决策权,亦是这样的态势。不过叫作“国防部”、“参谋本部”、“军委会”和“参谋长联席会议”、“幕僚长联席会议”而已。

小时候除了偷听“光华之声”,便属偷看《水浒传》了(家风如此,怕读了此书便学做贼),觉得普天下最威风的官职莫过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那时没想到有个PLMM做老婆,其实是件极其不爽的事情。只觉得在八十万禁军中,做个“枪棒教头”,估计怎么也得是个八面威风的角儿。其实,那时的大宋可真有“八十万禁军”:太祖时选练禁军时,全国有禁军十九万三千;太宗时,增加到三十五万;真宗时增到四十三万二千。

仁宗时,对西夏用兵,各路郡县招募兵士补充禁军,更激增到八十二万六千人。此外,各地的厢军,到仁宗时也增加到四十三万多人。全国军队总计一百二十五万九千!募兵以外,还有强迫抽丁的乡兵,这一般是三丁抽一。在沿边各地农民中征雇,粮饷器械都由本乡自备,不隶国家兵籍。应征者在手背刺上义勇、弓箭、穹手、土丁等名号。真宗以后,河北、河东、陕西三路,因对外作战,乡兵不断增加。仁宗、英宗时三路共达四十二万人。今日,美俄也没这么多兵马!

我们不妨把眼界在回到开国。宋朝开国不久,平定了李筠及李重进之叛以后,太祖就急匆匆地召见赵普,“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民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赵普回答道:“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难怪老赵担心的紧,当日他老兄在陈桥驿“黄袍加身”的把戏,不过是对老主公郭威的“明星模仿秀”,算不得是有创意。金庸的老祖宗查慎行有首咏史诗,“梁宋遗墟指汴京,纷纷禅代事何轻;也知光义难为弟,不及朱三尚有兄。将帅权倾皆易姓,英雄时至忽成名;千秋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遂罢兵。” 通篇议论史事,颇见史识。赵匡胤的担心绝非多余,谁能担保老兄弟慕容延钊、韩令坤和石守信们,抑或他们的子孙不会再来个“超级模仿秀”?我跟读者老爷太太公子小姐赌上一毛钱无妨,老赵需要赌上的确是整个天下!

太宗   禁军   禁兵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党人碑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