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读春秋(6) 庄公身后谁为主?
2009年04月08日 15:07凤凰网历史专稿 】 【打印已有评论0

公元前709年春,鲁桓公与齐僖公在泰山附近的嬴会晤,两位君主同登泰山,共赏日出,畅谈国事,吟咏诗歌,进一步加深了两国领导之间的感情和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

这次会晤的直接成果是两国决定结成姻亲,齐僖公将女儿文姜嫁给鲁桓公为夫人。同年秋天,鲁国委派公子翚为迎亲使臣,前往齐国迎接文姜公主。

齐僖公显然对这桩婚事十分重视,亲自送女儿出嫁。但《左传》说,这样的做法,“非礼也”。理由如下:

1、但凡诸侯国的公主出嫁国到“敌国”(此敌非彼敌,意为地位相等的国家),如果这位公主是现任国君的姐妹,则派上卿送婚,以表示对先君的尊重;

2、如果出嫁的是现任国君的女儿,则派下卿送婚。如果公主出嫁到大国(比本国地位高的国家),即使是现任国君的女儿,也要派上卿送婚;

3、如果是嫁到天子家里,则众卿全体出动送婚,国君本人不去。如果公主出嫁到小国,只派上大夫送就行了。

好复杂的“礼”啊,看得人头昏脑胀。左丘明把这些东西写出来,只是为了告诉大伙儿,即使女儿嫁到天子家,也用不着老爸亲自相送。

说起这位文姜公主,原来齐僖公是打算将她许配给郑伯的大儿子、郑国的世子忽的。

那个年代,郑国的势力如日中天,齐侯自然希望强化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更希望和郑国的下一代建立感情,将这种传统友谊延续下去。而站在郑国这个角度,如果能够和齐国这样的东方大国建立长期同盟,对于郑国在中原地区的发展,无疑也大有好处。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政治筹码的文姜公主是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美人。据冯梦龙先生介绍,文姜公主不只生得秋水为神,面若芙蓉(此芙蓉非彼芙蓉,请勿误解),而且通今博古,出口成文,谁要是娶了她,那真是才色双收。

世人看来非常一桩美满的婚姻,世子忽却婉言谢绝了。他说:“结婚要门当户对。齐是大国,郑是小国,我如果娶了齐国的公主,人家会觉得我高攀了齐国。人要‘自求多福’,凡事靠自己,靠岳父有什么用呢?”

用现在的观点来看,世子忽的做法无可挑剔,甚至很令人钦佩。但《左传》论及此事,评论是“善自为谋”。这不是一个很好的评价,意思是,忽只顾自己洁身自好,没有站在世子的立场上考虑国家的利益。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世子忽这个人的性格,多多少少有点孤高。

公元前706年,北戎入侵齐国。因为郑国有打败北戎的经验,又是齐国的盟国,因此齐国派人向郑国求援。郑伯派世子忽率领军队前往齐国,大败北戎军队,杀敌三百余人,并虏获其两员大将大良和少良。

世子忽的英武善战令齐僖公青眼相加。齐僖公放下架子,再一次向世子忽提出,要把女儿嫁给他。此时距文姜嫁给鲁桓公已有四年,但是没关系,齐僖公有的是女儿,没嫁出去的更年轻更可爱,只要世子忽愿意,买一送一也不成问题。

无奈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世子忽再一次拒绝了齐侯的美意。如果说前一次拒婚还情有可原,这一次拒婚则未免太偏执了。郑国的大夫祭仲私下批评世子忽说:“您总是要结婚的,娶齐国的公主有什么不好呢?娶了齐国公主,您就是齐侯的女婿,如果有什么事,齐国还不帮着您?上次您说门不当户不对,又怕高干子女不好服侍,我们也就姑妄听之。这次您有恩于齐国,齐侯又那么殷勤地想把女儿嫁给您,谁还能对您说三道四呢?再说了,您要好好想想,咱们主公可不只有您一个儿子,那几位公子也均非泛泛之辈,您要想在他们当中脱颖而出,必须要有强大的外援,否则的话,主公百年之后,谁当郑国的国君,还很难说呢!”

<< 前一页123456后一页 >>
郑国   寤生   世子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东东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