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岭村复古引争议 明清石匾被弃乱石堆
2009年12月15日 15:26中国文化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番禺大岭村,广州惟一的全国历史文化名村。提起这座800多岁的小村,村民们自豪地说,百年前用蚝壳建起的祠堂,古街、巷门、石桥、文塔等古建筑至今依然“健在”。

最近,番禺石楼镇政府拨款2000万元,对该村进行全面复古整治,以恢复明清岭南古村落面貌,预计明年亚运会前完工。但这项复古工程,却引发了一些争议。雅号“石楼通”的大岭村村民陈华佳就忧心忡忡,认为工程 “破坏了文物建筑原有的环境,还随意添加现代景点”。

古村里充斥着假古董

大岭村村口有一座水磨青砖饰面的崭新门楼。陈华佳指着新建的仿古门楼叹气道,“水磨青砖是用砂轮机打磨普通青砖,再用线比着砌起来,做工十分精细,看起来也更加高档、华丽。但是,以前村道门楼全是普通青砖,只有有钱人或祠堂正面会用水磨青砖。他们这样做把我们村原来的粗犷风格改变了。”

今年63岁的陈华佳是土生土长的大岭村人。他从小就对有关家乡的文字资料和古文化很有兴趣,并长期从事相关的研究工作。数着村里一座座因复古工程而新建的门楼,陈华佳说,水磨青砖价钱是普通青砖的两倍,白白花多了钱,“门楼也没有按原来的形状和方位做。”

对于陈华佳的质疑,学界也有认同的声音。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副主任、建筑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东方建筑文化研究所专家冯江在实地察看了大岭村复古工程后,认为大岭村的复古工程确实有违历史原貌。“东门楼的位置的确移动过了,也很少有用水磨青砖做村道门楼的,构造也与以往不同,已经不是旧时的味道。”

大岭村是典型的广府古村落,现保存较完好的岭南风格建筑群约9000平方米,村口的格局尤其完整,历经数百年的显宗祠、大魁阁塔、龙津桥都保存完好,这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难得一见。为此,深受珠三角游客喜爱。

陈华佳说,外人并不知道,有的新门楼已经被偷梁换柱,“我们村还保留着明清时期‘菩山第一门’石匾额,可做复古工程时,设计者为方便村民出入,新建的仿古门楼比原来宽了20多厘米,于是显小的古匾额被淘汰。”在村民的晒谷场边,明清时期的“菩山第一门”石匾额静静躺在杂草丛生的乱石堆中。

让人担忧的复古工程

绕着古朴的石板街,我们寻访了一家已经有上百年历史的民宅。“吱呀”一声,家中的陈阿婆打开了院子的门,古朴的青砖外墙、雕花屏风……“这都保存得很好啊,很漂亮。”一行人感叹道。陈阿婆不耐烦地反驳,“全是破烂东西,有什么好看的,屋子还漏水。” 其实,大岭村里的古民居已经不多了,随处可见的是两三层乃至五六层小洋房,瓷砖已逐渐“蚕食”了青砖外墙。陈华佳说:“只要有钱,村民大多数都会把年久失修的古民居拆了,建洋房来住。”

冯江2003年和研究所的同事一起编制了大岭村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时采用的《大岭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对大岭村深有研究。他认为,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大岭村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好拥有百年历史的古民居、历史文化遗存和村子的山水格局。如果要恢复对村落格局确实有重要意义且确定可考的建筑,就不应该掺杂太多基于旅游考虑的愿望。

对文物修复有深入研究的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副馆长李继光说,陈华佳的看法大部分都正确,文物修复的原则是尊重历史原貌。古文化村落最好有依据去修复,用回原来工艺、原材料、原结构。本来门楼的风格是粗犷的,就没必要变成精致的风格。如果有古牌匾而弃用,是与复古相背的。

曾有媒体报道大岭村属于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那么其是否应该按《中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去维护呢?广州市文化局文物处处长刘晓明表示,大岭村不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是全国历史文化名村,适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修复主要是看整体外观和环境,并没有严格要求不能用现代材料。如果修复中涉及文物保护单位,则应该严格按照文物修复的原则进行。

许晓蕾

复古   青砖   岭村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许晓蕾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