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古墓深藏历史流脉 古代铜镜光鉴中华文明史
2009年10月23日 09:46安徽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中科大博物馆近期举办《六安最新出土战国两汉铜镜展》,展出68面战国两汉铜镜。这些铜镜光可鉴人,大小各异,厚薄不同,铜镜的装饰图案、铭文风格多样。这68面铜镜是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自2006年以来在六安地区发掘出土的千余面铜镜中选出来的精品。

古墓深藏历史流脉

综观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从四千年前我国出现铜镜以后,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存在盛衰变迁。早期有齐家文化与商周铜镜,春秋战国铜镜开始流行,汉代铜镜达到鼎盛,三国、晋、魏、南北朝铜镜中衰,隋唐铜镜再度繁荣。战国、两汉、唐代是我国古代铜镜最重要的三个发展时期。专家介绍,战国、两汉铜镜均为圆形镜,图案纹饰神秘色彩浓厚。而唐代铜镜在造型上创造出各种花镜,如葵花镜、菱花镜等,图案纹饰着力表现现实生活。

在近几年来的考古发掘中,六安出土了大量自战国两汉至明清各个时代的铜镜,六安成为安徽出土铜镜最多的地区,而且出土铜镜的精美及完好程度,都是全国罕见。目前六安地区出土的最早铜镜是在战国中期的楚墓中,距今约2500年左右。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李德文队长说,在多年的考古发掘中,从战国到两汉,经历三国两晋南北朝、再到隋唐及五代和两宋时期,六安地区共出土青铜镜2000多面。其中两汉时期最多,达到1080面。六安地区两汉铜镜的极大丰富佐证了中国铜镜发展的历史流脉,也昭示了汉代时期古六安的繁华鼎盛。

铭文体现生存风貌

铜镜铭文是直接反映古代生存风貌的重要标识,六安铜镜铭文揭示了古地丰富的人文信息。

地域指称在铭文中相当显著,如“汉有善铜出丹阳”的铭文提示了铜的出产地,丹阳即现在的铜陵、宣城一带。史料记载,当时这里大部分的青铜都来自距六安仅数百公里的铜陵。可见早在汉代,铜陵的铜已闻名遐迩。

时代的文化意识是铜镜铭文所反映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庆祝颂祷、纪念赠答友人、宗教神话内容的铭文很常见。古人喜好以日月轮回比喻世代生生不息,在此批战国两汉铜镜中多有体现。特别是两汉铜镜铭文,字体多样,文辞内容丰富,如“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日有熹,宜酒食,常富贵,乐毋事”,“内清质以照明,光辉象夫日月……”,“月有惠,日有富,乐无事,常得意,美人会羊”等铭文,大多反映出祈求延年益寿、生活美满的美好愿望。

工艺彰显审美情趣

铜镜正面早已形成多彩金属氧化物,我们好奇,是谁最先在光亮的镜面前照过?祖先在认识自然世界的同时,看清自己,认识自我,正是确立人类进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行为意识,是人类文明进入自觉状态的标志。六安地区战国两汉文明史的物化标志之一堪称是这些经过历史沉淀的珍贵铜镜。中科大博物馆馆长张居中教授说,中国古代铜镜鼎盛时期的精品,以铜质佳、工艺精著称。这两个重要条件实现了青铜的辉煌时代。作为当时最高科技成果的生活物件,实用的铜镜,经过艺术创造,增添美感,成为了艺术品。在当时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时代,美妙的铜镜作为艺术品的典范,常常转为后朝的战利品被保存下来。与其他工艺品不同,铜镜只有两个面,镜子主要功能是照容,因此不可能在正面装饰,工匠只能集中精力在铜镜的背面展现他们的才能。而一件成功的作品,正面和背面必须达到和谐统一。铜镜背面装饰的丰富复杂和正面的光素形成高度对比的手法在两汉时期达到顶峰。六安铜镜的精湛艺术,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浇铸工艺的高科技成果。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晋文婧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