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考古人员一天就清理了6座不同时期的古墓葬。据悉,考古部门此前已考察出城北沈家山一带是古代至近现代的墓葬集聚区。
两唐墓葬“撞车”六朝墓葬
昨天上午8时许,记者来到考古现场时,考古人员正在同时清理三座古墓葬。其中,在近日发现的唐代三砖室墓的西北角,就有两座“撞车”的墓葬。
现场考古人员指着两座“撞车”的墓葬告诉记者,根据遗迹可以断定,其实这里先后安葬了三座古墓葬(两座“撞车”的墓葬和其东侧一座墓葬),正应了“棺上加棺”这句古话,其实也就是后人选墓址和前人选在了同一处。
9时多,这两座“撞车”墓葬的南侧一座清理结束,现场仅留下唐代砖室墓的遗迹。因此前遭破坏,砖室墓已坍塌,除了唐代民用砖块,未发现任何随葬品。
而北侧的一座墓葬则呈现狭长形。据现场考古人员介绍,这是土坑墓,向下清理了近0.5米时,发现了一只灰陶罐,可惜已松软得像饼干,埋藏在泥土中无法完整地取出来。随后,残留的腐烂的棺材板和人骨头屑也夹杂在泥土中出现在大家面前,此外,还出现了越窑瓷片。但是,三枚“开元通宝”铜钱的亮相,终于使考古人员推断出这座墓葬的年代——唐代。考古人员推测这个土坑墓可能是平民墓。
随后,考古人员开始清理两座“撞车”墓葬的东侧的一座墓葬,直至下午,墓葬形式才基本呈现出来,可能是六朝时期的,经测量,长约4.9米,宽约2.4米,按照遗迹可以推断该墓葬规模比较大,可能不是平民墓。
另三座中出现“一棺一厢”墓葬
此外,在唐代三砖室墓的西侧,考古人员也在清理一座疑似方形的墓葬。该墓葬是六朝时期的,仅出土了一些陶片,但是这些陶片颜色不一,有朱红色、灰褐色,也有黑色。令人惊喜的是,陶片上有米格纹、布纹。为何该墓葬规模如此之大?考古人员解释,从棺材的遗迹可以看出这里放置了一棺一厢。
昨天下午,建筑工地施工人员在清理路面时,又发现了一座古墓葬,考古人员赶紧跟踪清理,原来,这是一座六朝砖室墓,可惜也遭破坏,现场只发现一块菱形花纹的砖块。
昨天,考古人员在近日出土的唐代和六朝时期两座墓葬的遗迹北侧清理另一座古墓葬时,因为该古墓葬此前遭严重破坏,墓葬的形式已看不出来,也未清理出任何随葬品。因此,这座古墓葬的年代、墓主人身份无法确定。
一唐墓葬随葬品中有造钱模子?
值得一提的是,昨天上午9时左右,挖土机还在西侧不远处发现了“宝贝”。尽管挖土机“不小心”破坏了墓葬,但还是从墓葬里“淘”到了未烧好的唐代青釉瓷片,貌似一只残破的碗。考古人员仔细查看后认为,这是从宜兴窑里出来的,因为当时未烧制好,看上去有点像陶片。
“今天的收获还真不少,你瞧,这就是金元宝的模子——铁范。”考古人员手拿着一只锈迹斑斑的、像半边花生壳一样的铁器告诉记者,这就是制作金元宝的模子,但是小巧玲珑,长约12厘米,宽7.5厘米,厚度约5厘米。据考古人员介绍,这比较罕见,也是他们首次在墓葬里发现,之前仅在发掘北门遗址时,在河边“淘”到过一只。考古人员表示,铁范一般出现在遗址处,此次墓葬随葬品里竟然有铁范,让人不可理解。
考古人员说,目前该唐墓葬里仅出土了唐代青釉瓷片、铁范还有一串“开元通宝”铜钱,因此,墓主人身份以及墓葬里怎么会出现造钱的模子,暂时还是一个谜团。此外,10时多,挖土机又挖到了一只明初的陶瓶,推测是用于盛水的,保存得比较完好。据悉,近期,考古人员将清理该墓葬。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陶敏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