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历史 > 历史文化 > 正文 |
|
相关Tag | [于丹] |
■主持人的话
一下午卖了11000多册,《于丹〈论语〉心得》的销量远远超过了人气教授易中天。于丹从文化经典《论语》中演绎出人生哲理、处世之道来给读者尤其是工作压力巨大的年轻人煲以“心灵鸡汤”,难怪读者要欲罢不能了。先前的《品三国》引发了“三国热”,80后女孩的古诗词赏析成了畅销书。听了于丹,大家都想买本《论语》,重新认识中国典籍的强大力量。你有没有成为眼下流行的通俗版《三国》和《论语》的粉丝?用通俗来包装经典,达到普及的目的,这样的模式你会追随吗?
恶搞善搞要区别对待
□小斌 30岁 公司职员
都说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这种说法不重过程只在结果,放在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上是不合适的。对于经典,眼下出现了很多恶搞版本,比如说网络上流行一时的《欢乐三国志》,为很多白领追捧,蔡康永、侯文似是而非的评书,我看更像是搞笑的对口相声。虽然也很通俗,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起到普及经典的作用,但我还是对其持保留态度。
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经典,《品三国》已经够胆大的了,他把经典名著不仅变成了通俗小说,而且还抓住机会着实发挥了一把,为奸人正名,给英雄揭短,颠覆了我们对三国人物固有的认识。相对于正经八百的经典,我姑且也把《品三国》、《揭秘红楼梦》、《论语心得》等等也列入“搞一族”,不过那是一种善意的搞,是一种也成一家之言对人有启发的一种搞。这种给经典换上通俗包装的“善搞”我觉得是有益的。
恶搞版,就像是很多低级导演没了题材就去拍历史剧一样,不管把历史拍得千疮百孔,只要有市场就行。由蔡先生和侯先生开口讲的三国评书,一开口就让人浑身不舒服,台湾腔的普通话尚且不挑它,里面还夹杂有明显的错别字,不仅“皇位”、“王位”不分,还把“抽搐”念成“抽XU”,把“笏板”念成“WU板”,这不是教坏小朋友吗?这种恶搞,是一种纯粹的娱乐,上升到文化层次就是抬高它了。
善搞和恶搞都是一种包装手法,怎样的包装有怎样的效果,还需要我们有自己的判断。
误读还是普及
□alin 21岁 大学生
是不是习惯吃速泡面的我们已经无法耐心地去阅读了?看报纸只浏览粗体地标题,看小说也看“全文概要”。是不是重结果超过过程的我们只会剩下实用主义的眼光?没看过《红楼梦》的人在看《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没看过《三国》的人在看《品三国》,没看过《论语》的人在看《〈论语〉心得》。
于是我们就这样被牵着鼻子走,品读分析者毕竟只是一家之言。经典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的文化内涵,它受着历史条件、作者人生经历的影响,现代人可以研究经典,但现代人的作品绝对替代不了经典。经典得到普及的同时,那些深邃的文化思想却远离着我们而去……
请你和我一样,在阅读原著之前拒绝经典解读!放满脚步,才能品出时间的味道!
编辑:
hun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