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十万人崖山投海的必然性:宋太祖开国国策的功过
2007年10月10日 10:23中国经济网投票数: 顶一下  【
相关标签

赵匡胤,祖籍涿郡(今河北涿州),其父为后梁时成德军节度使王熔的部将,后任后唐禁军将领,迁居首都洛阳。天成二年(公元927年),赵匡胤生于洛阳。948年,枢密使郭威征讨李守贞,赵匡胤应募从军,从此开始了其十三年金戈铁马的军旅生涯。此后他在后周世宗帐下效力,历次战役中逐渐累积军功至殿前都指挥使,而他所控制的军事力量“义社兄弟”逐渐成为了后周发起的战争中的主要统帅,在后周的军事系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这为赵匡胤在不久之后发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准备了条件。公元960年,后周世宗柴荣病逝,年仅八岁的梁王柴宗即位为恭帝,“主少国疑”,赵匡胤利用“点检做”的“神符”,精心策划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闹剧,代周建宋,野心勃勃的宋太祖就此开始他统一全国的征程。他先后平荆湖,灭后蜀、南汉、南唐,威逼吴越归顺。眼看太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就快实现全国统一,仅剩山西太原的北汉以及被辽所占据的燕云地区之时,赵匡胤却因箭伤复发而于开宝九年(公元976年)逝世,结束了他的戎马一生。

宋初的开国国策中最失败的地方不啻为崇文贬武,宋朝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文重武轻的现象?为何赵宋要改变强盛的汉唐一直采用的积极主动的基本国策和奋发向上的政治体制?这都是太祖赵匡胤为了钳制帝国内部的军队势力,为其后的“赵天下”打下基础。众所周知,秦灭于苛税,汉灭于战乱,隋灭于劳役,唐灭于军阀割据。从唐朝安史之乱前后直到五代十国,其间数百年时间在中国政坛上活跃的并非那些饱读诗书的文人政客,更多是却是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的军事将领。唐朝中期以来所设立的节度使一职,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成一方大权在握的职位。经过安史之乱的唐帝国已经是江河日下,尽管她仍然苟延残喘地又延续了近两百年,最终还是亡于此。其后的五代更是上演了一幕幕功高盖主、权倾朝野的军事将领兵变夺位的闹剧,甚至连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也是通过这种不光彩的方法才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取得帝位。这种情况在世界历史都是罕见了,只有公元2-3世纪的罗马帝国才可与之相较高下。赵匡胤夺得帝位,可是他也害怕他手下的那一干军事重臣哪天也心血来潮也弄一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闹剧出来。于是他开始了一系列为“赵天下”延续万世的准备,制定了相应的国策。

首先就是削弱武将的势力。中国自古就有“走狗烹,良弓藏”的传统,从越国文仲自刎,到秦朝蒙氏父子被害,再到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被杀,几乎每一个朝代开国之初,总有一批重臣被统治者以这样那样的种种理由或杀或囚,如同范蠡、张良那样急流勇退的聪明人实在少见。赵匡胤明白打天下时石守信等“义社兄弟”是他忠心肝胆的手下,可是到了坐天下时,这些人则成为了他忌惮的对象。是杀是囚?赵匡胤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答案,让其后数百年的史家大夫还再为他鼓掌,更有人拿他与其后明帝国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相比较,大骂“和尚头儿”心胸狭窄,杀光了明初几乎所有的开国将领。“杯酒释兵权”成为了千古绝唱,赵匡胤没有费一兵一卒,便将其亲信手下的兵权就夺了过来,没有再上演其他王朝开国之初的悲剧。

   编辑: 胡楠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