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璐瑛口述:我心中的周恩来和邓颖超
2008年10月09日 14:38《文史博览》2008年第9期 】 【打印
相关标签: [周恩来]

还是回到我父亲的事情上来。我父亲在武汉时,便同我母亲结婚了。对于家乡那个爷爷包办来的夫人,他本来就没有任何感情,又何况多年在外,后来再没有见过面。只是听说爷爷死后,伯父把家产全都据为己有,把父亲的第一个夫人和儿子赶了出去。

这女人很坚强,也很能干,靠织布养活儿子和自己,还省吃俭用,寄钱给坐牢的我父亲。父亲当即把这些钱交给了监狱里的地下党组织。钱不多,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可以用来买通看守跟外面通消息,给有病的难友买药治病。父亲出狱后,时局很乱,又忙于工作,也不承认这桩包办婚姻,因此也没有联系。对这桩婚姻,母亲也是同父亲结婚后才知道的。

但周总理知道这个情况。不是父亲告诉总理的,而是父亲在向组织填表时说明的。总理把此事放在了心上,通过地下党组织找到父亲的第一个夫人。此时他们的儿子、也就是我的大哥已经十一二岁了。征求他们的意见,大哥的母亲希望能让孩子出来上学。总理遂安排把大哥母子从四川送到延安。大哥上学,其母学了护士。

大哥叫龙骥,在延安一直上到中学。解放后,考上唐山铁道学院,学隧道工程专业,毕业后回到四川,为中国的铁路建设默默工作。其母因身体不好,早早退职,随着他一起生活。他们都十分感谢周总理,是周总理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我们,包括我的母亲,也十分感谢周总理。周总理派人找他们,并不是父亲的要求,而是总理主动的帮助。由此也可见周总理对人的关怀和虑事的细密。

母亲珍藏的一条裙子

我母亲是宁波人,六岁时随外婆到上海,后来参加了共青团。抗战爆发后,母亲忍痛离开了重病的外婆,只身到武汉找党组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经人介绍,同父亲结婚。

母亲原来有名字,参加革命后崇尚高尔基《海燕》中的海燕形象,改名贝海燕。当时国共合作,共产党同汉口基督教女青年会合作,成立了战时服务团,共产党员陈维清任总干事,我母亲担任地下党支部组织委员。

邓颖超特别喜欢我母亲,把自己一条心爱的裙子送给我母亲。母亲舍不得穿,珍藏着,后来从重庆到延安,解放后辗转到长沙,好多东西都丢了,这条裙子一直完好地带在身边,成了母亲一件珍贵的收藏。

我母亲还有一件同邓颖超有关的事情,值得一说。在重庆,母亲怀上了我哥哥,便到了延安,也给安排了工作。当时,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对抗日根据地频繁地进行"扫荡",国民党反动派又对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所以根据地处于相对困难的时期。为渡过难关,中央提出自力更生的口号,同时精兵简政,便把一批怀孕和有幼儿的女同志精简下来了。我母亲也是其中之一。哥哥出生后,母亲就带哥哥。

当时,这样因怀孕、生育而离开工作岗位的妇女不少,都向组织要求工作。邓颖超说,女同志都想工作,但孩子是革命的后代,也得有人养育。于是她发出一个号召,有知识有经验的妈妈去当保育员,帮助那些有小孩的母亲带孩子,让她们可以放心地工作。

一些人不愿去,因为当保育员就不是干部而是工人了。那时同样也有人在意这个身份。我母亲响应邓颖超的号召,去保育院当了阿姨。据说甘于去当保育员的只有我母亲一个,所以邓颖超对我母亲印象很深,当时就表扬了她。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新闻图片花花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