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毛泽东] |
林遵少将
毛泽东与蒋介石斗法林遵举足轻重受重视
1948年岁尾,1949年年初,中共中央驻地西柏坡最为繁忙。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在辽沈战役取得胜利之后,又连续指挥发起了淮海、平津战役。按照毛泽东的分析,淮海、平津战役胜利后,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军事主力将基本被歼灭,人民解放军即可渡过长江,挥师南下,彻底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然而,蒋介石不甘心失败。他自恃有美国的支持和国际势力的调停,认为组织尚存的军事力量,依据长江天险,千里设防,即可阻止解放军渡江南下;同时制造“和谈”舆论,企图假以时日,再卷土北上,重新夺回失地。毛泽东无情地揭穿了蒋介石的图谋,决心将中国革命进行到底。他在1948年12月30日为新华社所写的新年献词中,向全党、全军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并引用古希腊的著名寓言《农夫与蛇》的故事,告诫国人千万不要怜悯像蛇一样的恶人。为此,他谢绝了国际友人的“好心劝告”,拒绝了“划江而治”“平分秋色”的主张。
不接受“划江而治”,要解放全中国,必须首先突破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当时,从湖北宜昌到上海的1800余公里的长江沿线,国民党部署了70万兵力,另以海军舰艇120余艘、空军飞机280架支援作战。面对国民党吹嘘为“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毛泽东成竹在胸。他清楚国民党绝非铁板一块,突破长江防线关键是做好分化工作。而实际上,分化工作早就在他的部署下开展起来了。争取国民党海防第二舰队司令林遵起义,就是分化长江防线的一个重要步骤。
林遵,又名林尊之。1905年生于福建福州,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侄孙,父亲林朝曦曾供职于北洋海军,并参加了中日甲午海战。由于祖辈的影响和近代中国海军发祥地的熏陶,青年时代的林遵对海军便情有独钟。1924年,19岁的林遵满怀振兴中国海军、洗雪甲午之耻的雄心壮志,以优异成绩考入烟台海军学校。在校期间与中共党员郭寿生相识。郭创办中共外围组织“新海军社”,主编《新海军》月刊,林遵是“新海军社”的成员,《新海军》月刊的热心读者。
1929年,林遵被派往英国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留学,1934年毕业回国,在国民党海军中任航海官、副舰长。1937年赴德国学习潜艇技术,1939年回国后,历任国民党海军“永绥”舰代副舰长,第五游击布雷大队大队长,国防部研究院海军研究员,参谋总长办公室海军参谋,驻美国大使馆海军副武官,驻西沙群岛舰队指挥官,海防第二舰队司令。抗战期间,他曾率领第五游击布雷大队与日军作战,与新四军有过来往。日本投降后,他率“太平”、“中业”两舰接收南沙群岛,将南沙主岛以所乘军舰舰名改为“太平岛”,并在岛上树立刻有“太平岛”字样的纪念碑。这是林遵人生中辉煌的一页,倾注了他的一腔热血。
恪守“知己知彼”的毛泽东,自淮海、平津战役发起后,即对国民党的长江防线给予密切关注。虽然此时他尚不完全了解林遵其人,但通过中共驻沪特别情报机构写给中央的工作报告,对林遵的一些情况却有所掌握。
在林遵奉命率海防第二舰队进入长江后,中共地下组织便通过各种途径,设法与林遵取得联系。1948年9月,中共地下组织特派员找到了时任国民党《海军月刊社》社长郭寿生,向他转达了周恩来要他归队、争取林遵起义的任务。此后,郭寿生根据党组织的指示,数次与林遵晤谈,话语逐渐投机,两位老友终于敞开心扉,尽吐心声。谈及国民党的腐败和专制统治,林遵愤慨地说:“国民党不垮台,是无天理。”对国民党下达的“于必要时炮击江岸”的命令,他表示断难执行。他说:“作为一个指挥官,他的良心尚存的时候,下令炮击生他养他的同胞和国土,于心何忍!”
郭寿生和盘托出受中共组织委托,前来动员他起义。林遵心头为之一震,略加思索后表示,愿意起义,但具体搞法,还要相机行事。后来,林遵在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深有感触地说:“与中共党的组织建立了直接联系,我如同在长夜中看到了曙光,黑暗里见到了光明。”
相关新闻
作者:
慕安
编辑:
刘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