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各族人民喜迎新中国60华诞之际,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两弹一星”历史研究,更好推动以航天与核事业为代表的我国重大高技术产业的进步及国防和武器装备的可持续发展。首届《当代中国“两弹一星”高层论坛》8月即将在京召开。
中国航天创建于1956年,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历程,中国航天事业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迸发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取得了令国人自豪、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事实证明了中华民族完全有信心依靠自强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是什么法宝一直在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让我们沿着航天历史的印记,一起来探求辉煌背后的秘密。
1960年11月5日,东风一号近程导弹首次飞行试验成功。
1966年10月27日,我国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发射成功。
1980年5月18日,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一号A气象卫星。
邓小平同志表彰我国"两弹一星"时提出"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我们的国际地位和民族尊严"。 当“两弹一星”的成功让所有中国人为之欢欣鼓舞的时候,中国的飞天梦也正在孕育之中。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1999年11月20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二号试验飞船,于1月16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三号试验飞船。
2002年12月30日,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四号飞船。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
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神舟六号飞船实现了两人五天的太空飞行,标志着我国跨入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试验阶段,迈开了从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的新步伐。
2008年9月27日,中国航天员翟志刚从神舟七号飞船上进行了太空行走,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航天员能从本国自主研制的航天器上独立进行太空行走的国家。
从1999年起,我们见证了“神舟”飞向太空的每一次辉煌:飞船从无人到有人,飞船成员从一人到多人,飞行时间从一天到多天,航天员活动范围从舱内到舱外……
一次次超越梦想的背后是经过几代航天人的开拓创新、拼搏奋斗的结果。上个世纪50年代,数以十万计的工程兵、铁道兵部队和建筑工人从四面八方秘密向大西北开进,开始了导弹、原子弹研制试验基地和工业企业建设的巨大工程。我国航天事业创建之初,几乎是一张白纸,在外国的技术封锁,苏联又中止援助,撤走专家的情况下,我国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通过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攻克航天技术难关,“两弹一星”的精神开始萌芽。中国的科学家们战胜了重重困难,仅用10来年时间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研制了导弹和核潜艇,发射了人造卫星,书写了中华民族振兴史上最辉煌的篇章,铸就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载人航天作为继“两弹一星”后我国尖端科技领域的又一重大工程,与当年白手起家不同的是,一开始就承继了无数前辈创业者留下的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对中国实行严格的技术出口限制,对载人航天核心技术更是严格控制。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不能依靠别人、依赖别人。中国搞载人航天,只能立足自主创新,自主创新一定要以持续的技术积累作为基础。 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以来,广大航天工作者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培育和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航天事业培养了一批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人才队伍,培育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航天精神、“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都将激励着中国航天人不断前进,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谱写航天事业新的壮丽篇章。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编辑:
蔡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