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记者眼中的国共谍战 帅哥美女担不了重任
2009年06月23日 10:40国际先驱导报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身军人家庭的亓乐义,一直对国共谍战的历史感兴趣,他说他要给两岸观众写出一部更精彩的《潜伏》续集。(国际先驱导报)

星岛环球网消息:对于亓乐义来说,与《潜伏》结缘纯属偶然,他坦承,如果不是有媒体向他约稿,可能现在也没有看完这部片子。“没想到看完之后,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我对大陆谍战剧的固有印象,而且我还有很多的感触,甚至萌发了为《潜伏》写续集的想法。”

《国际先驱导报》报道,不过在亓乐义看来,有血有肉的谍战剧可以还原历史,但历史上真实的国共谍战,要比戏剧冲突更为精彩。

自小的谍战情结

亓乐义的谍战情结与他的成长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亓乐义1959年出生在台湾的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是1949年随国民党败退到台湾的军官。父亲去世后,他被当局安排到了一所“功勋子弟学校”读书。

据他回忆,这所学校的学生均为“为党国献身者”的后代或亲属,“很多学生都出自军情系统家庭”。

亓乐义告诉记者,身处那个年代,能切身感受到谍报战的风云变幻。他的许多同学都有这样的经历:父亲被派到大陆从事间谍工作,然后失去联系,过一段时间就会被宣告“去世”。“但事实上,许多人只是被大陆抓住了,并被有死。”亓乐义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我有3个同学的父亲就是这种情况,在读小学的时候他们因父亲‘为国献身’而来到我就学的学校,但到了初中,这些父辈却被大陆放回来了。”

成长于这样的环境,亓乐义自小对国共谍战这段历史有种莫名的好奇。

谍战主题因时代而变

亓乐义认为,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情报战可以分为3个阶段:1949年之前,国共谍战完全为你死我活的斗争服务;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国民党一直致力于反攻大陆,谍战主要是为此作准备,“包括不断派人到大陆进行‘敌后布建’和组织策反”;1979年大陆开始对台湾释放善意,台湾方面对大陆的谍战开始由纯军事向政治、经济、科技等各领域转变,“关系缓和了,但情报的内容变多了”。

据亓乐义研究,台湾情报部门的情报人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所谓编制内的,即受过严格训练,实施长期潜伏,有隐秘的联络渠道;另一类是外围的情报人员,这些人不属于台湾军情系统的编制,各方面的保障也没有。“这些人的技术和素质都比专业的差很多,因此容易被发现。”亓乐义说:“第一类人即使被抓,只要能回台湾,依然会被当作正常退休人员对待,生活有着落。但第二类人就差很远了,有的被关押多年出来后回到台湾就变得一无所有了。”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