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故里或在安徽舒城 英台故居遗址尚存(组图)
2008年01月19日 10:18中国经济网 】 【打印
相关标签: [魏晋]

核心提示:1700多年前,晋人梁山伯与祝英台演绎了一曲流芳千古的爱情绝唱。草桥结拜、十八里相送、楼台相会、相爱化蝶……一段段凄美的爱情传说,使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目前,我国许多地方都自称是梁祝的故乡,其中,我省舒城南港等地,长期以来也一直被传说为梁祝故事发生地。

田野中凸起的这座高台就是传说中的梁祝墓。

目前,舒城县文化部门已将当地民间口传至今的梁祝故事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近日,记者赶赴舒城南港一带,对梁祝故里进行了现场探访。

梁祝遗址知多少

在舒城民间代代相传的传说中,梁山伯当年居住的梁家庄就在今天舒城县南港镇向山村梁桥村民组,位于大别山余脉鹿起山脚下,距离梁祝墓仅有200多米。而梁祝墓则位206国道的右侧,距离马路仅200余米,其不远处有条弯曲的小河,河上原本有座草桥,名为梁山伯桥,后因修建国道而毁。梁家庄西北10余公里外有座花梨山,山上原有梨山书院,传说是当年梁祝在此读书的地方(另一传说是春秋学堂)。另外,由于历史悠久,人口繁衍,祝姓几乎遍及舒城境内,他们都认为自己是祝英台的后人,认为自己居住的村庄就是祝英台故居,这里既包括河棚泉石,也包括干镇泉水堰。不过,从流传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舒城南港梁祝墓更为“突出”一些。

散落在菜地土壤中的陶器残片和红烧土块很容易找到。

古墓遗址上拾到残陶

在鹿起山下田野里,平地凸出一个高大的土墩台子,陪同记者采访的舒城梁祝文化专家、龙舒诗词学会会长宋志发介绍,这个高台子就是梁祝墓。该墓为西南向,周长约80米左右,高约5米,本来有高大的土堆,但在农业学大寨时期被铲平为稻场,现在又被当地村民辟为菜地,种上了绿油油的蔬菜,由于大墓下有一条小溪半绕而过,给整个墓地遗址平添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

记者登上古墓遗址后,发现遗址顶部已被修理得十分平坦,土壤松软,一块块菜畦生机勃勃。宋志发告诉记者,虽然梁祝故事是口头流传,但还是有证可考的。原来,他曾作为文物工作者参与了上世纪80年代的第一次文物普查,当年就在遗址上找到了许多陶片等文物残片,说明该遗址不是一般的土台子,应该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古墓。宋志发认为,该墓的年代为东晋前后,与梁祝故事的发源时间十分相近。宋志发说,现今仍能从菜地里找到小块的陶片和红烧土块,说着就寻找起来。很快,他就一脸欣喜地从土壤里捡拾到好几个带有印纹的残破陶片,这些陶片比较厚,印纹比较清晰,而红烧土块的颜色依然比较鲜艳,与其它土壤区别明显。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