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皖南事变前后(图)
2007年11月22日 14:03中国网 】 【打印
相关标签: [毛泽东]

毛泽东

尽管如此,蒋介石消灭新四军的决心已定,他密令顾祝同等暗中做好围歼新四军的准备,并故意把新四军军部北移路线泄露给日本人,以便共同夹击。

12月底,国民党顽固派已集中12个师准备进攻华中新四军。为此,毛泽东除了命令江南部队迅即北移、并从华北派遣一部兵力加强华中外,还要求所有华中及山东的党和军队必须紧急动员起来,为坚持抗日根据地、打破顽固派进攻而奋斗。并提出:军事指挥,在叶挺未到江北前,统一由陈毅、刘少奇指挥;叶挺渡江后,统一由叶挺、陈毅、刘少奇指挥。中原局统一领导山东与华中,山东分局划归中原局管辖。要求全国各地对于国民党的进攻及其在全国的高压政策,必须坚决反对之。1941年1月4日,顾祝同秉承蒋介石将皖南新四军“一网打尽,生擒叶、项”的旨意,向新四军发动突然进攻,蓄意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1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从我们自己方面来说,首先是由于项英、袁国平等没有反磨擦的思想准备,其次是指挥上的错误。他提出:我们要实行全国的政治反攻,采取像反对第一次反共高潮时的非常强硬态度,不怕决裂,坚决打退国民党的进攻。17日,蒋介石发布取消新四军的命令,把叶挺交付军事法庭审判,将反共高潮推到顶点,国共关系已处于异常紧张的状态。这时,毛泽东却更加冷静。他接受了刘少奇的建议,提出“在政治上取猛烈攻势,而在军事上暂时还只能取守势”。20日,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要挽救时局,实现好转,必须由国民党当局取消1月17日的命令。毛泽东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随后,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成立,整编全军为7个师另7个独立旅,共9万余人,在大江南北继续坚持敌后抗战。

与此同时,毛泽东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言人的身分对新华社记者发表关于“皖南事变”的谈话。他指出:“此次皖南反共事变,酝酿已久。目前的发展,不过是全国性突然事变的开端而已。”“特别是一月十七日的命令,包含着严重的政治意义。因为发令者敢于公开发此反革命命令,冒天下之大不韪,必已具有全面破裂和彻底投降的决心。”他说:“目前全国人民的紧急任务,在于以最大的警惕性,注视事变的发展,准备着对付任何黑暗的反动局面,绝对不能粗心大意。”他提出解决“皖南事变”的12条办法,并说:“如能实行以上十二条,则事态自然平复,我们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必不过为已甚。否则,‘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反动派必然是搬起石头打他们自己的脚,那时我们就爱莫能助了。”这个谈话不仅得到全党的一致拥护,而且得到国民党爱国民主人士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彭泽民、陈友仁等的支持。他们联名致信蒋介石,谴责政府对新四军的迫害,要求释放叶挺;从前担心共产党过于强硬而引起破裂的民族资产阶级代表陈嘉庚等亦仗义执言;冯玉祥、于右任、孙科等也对蒋介石表示不满。这件事,在国际上也引起广泛重视。斯特朗、斯诺等在美国报纸上发表报道和评论,向全世界披露“皖南事变”的真相。英、美、苏等国都不支持蒋介石的作法。蒋介石陷入内外交困、空前孤立的狼狈境地之后,几次派张冲、张治中找周恩来商量妥协办法,并批准叶剑英回到延安。

2月3日,叶剑英回到延安,带来周恩来给毛泽东的信和他为抗议“皖南事变”而写的“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题词。毛泽东看后感到“欣慰之至”。在共产党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和国内外的压力下,蒋介石被迫宣称:以后“决无‘剿共’的军事”。至此,蒋介石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以失败告终。(本文摘自《军事统帅毛泽东》)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