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结识了一位普通而又传奇的老人。他叫杨志明,如今默默无闻地生活在黑龙江省肇源县。说他普通是因为他与常人一样工作生活,说他传奇是因为50年前他曾与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并肩在朝鲜战斗过,而且亲身经历了毛岸英牺牲的全过程……
他先当丈夫后当兵
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我们来到肇源县寻访这位老人,在博物馆和人武部同志的帮助下,很快就找到了杨志明老人的家。
今年70岁的杨志明,身体十分硬朗,记忆力也非常好。当提起50年前的那场战争,特别是毛岸英时,杨志明老人的眼里布满了泪花。他说,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那场战争,把我和领袖的儿子拉到了一起。忆及往事,历历在目。与毛岸英在一起战斗的日日夜夜虽然短暂,却像烙印一样深刻在老人的心头……杨志明,肇源县头台镇人,1931年腊月出生。由于家境贫寒只读了两年书,生活的贫困使他父亲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为了使家里能够多一个帮手,多病的母亲在他16岁时就给他娶了媳妇。
杨志明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从小就给别人家打过短工,放过猪。别看只读了两年书,但学习成绩特好,15岁就参加了学校工作,并且是土改工作队的骨干。1948年底,随着国内局势的变化和战争形势的发展,当时的嫩江省组织土改工作队的骨干成立南下大队,到已经解放的地区工作。杨志明积极报名参加,后来,在南下大队里他又被东北军区机要学校选中,送到沈阳去学习。也就是从那时起他挥泪告别了妻子和刚刚出生不久的女儿,踏上不知归期的征程。1950年1月,他在沈阳结束学习后,被分到当时在广州的第四野战军十五兵团司令部任机要译电员,因为杨志明表现出色,被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和毛岸英在一起的34天
1950年初,美帝国主义把侵略的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杨志明所在的十五兵团奉命挥师北上,直赴安东今丹东。
以十五兵团司令部为主体的志愿军司令部,在夜色的掩护下,乘坐军用卡车,绕道长甸河口,从隐蔽式水下浮桥渡过鸭绿江,经过两天一夜的急行军,到达朝鲜境内的大榆洞相当于中国的一个村。这里四面环山,志愿军总部就在山坳中的平房里指挥全军作战。
杨志明先是在志愿军司令部任机要译电员,后来到机要处办公室任秘书。当时在彭德怀总司令身边工作的只有两人,一个是参谋高瑞欣,一个是毛岸英。毛岸英是彭德怀总司令的机要秘书兼俄语翻译。杨志明办公的地方离彭总办公地点只有十来米远,凡是机要处送给彭总的电报都要由毛岸英签收、呈阅、保管,彭总阅后,这些电报如数退回机要处登记焚毁。就是从这时开始,杨志明和毛岸英走到了一起。因为有了这样的工作关系,机要处的同志和毛岸英的接触逐渐多了起来,但大家在交往中仍是十分拘谨。这倒不是因为毛岸英那时已是一个团级干部,而是因为他是毛主席的儿子,这在机要员中已不是秘密了。
人们崇敬毛主席,对毛主席的儿子也就格外的尊敬,甚至有一种神秘感。因此,在毛岸英每次问话时,大家都习惯地站起来回答。后来,还是毛岸英自己把这种拘谨打破了。
一次吃饭的时候,毛岸英又来到机要处,大家立即一点声音都没有,几乎连饭都不知道怎么吃了,心里都盼着他转转马上走。谁知他不但没走,反倒坐了下来,就在大家不知所措的时候,毛岸英先开了口:“同志们,你们看我长得怎么样”他这一问,大家都愣了,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你看看我,我瞅瞅你,谁也不敢吱声。就在大家非常尴尬的时候,毛岸英微笑地说:“我不是青脸红发面目狰狞的妖怪吧,大家为啥总躲着我”这时大家才明白问话的用意。性格直爽的杨志明脱口而出:“毛秘书长得很帅呀。”
毛岸英虽然不像他父亲那样健壮魁梧,但也是高高的个子,英姿挺拔,眉宇间透着一股灵气,颇有乃父之风。他自己说,他很像母亲杨开慧。见沉默已经打开,毛岸英接着说:“这样多好,不要对我总那样恭敬,不要把我当外人看待,以后咱们多接触,互相熟悉了才不至于多少年后把同一战壕的战友给忘了呢。”毛岸英发自肺腑的一番话,令大家非常感动,一个领袖的儿子能这样和蔼可亲,多么难能可贵呀。
在志愿军司令部,毛岸英和蔼谦虚,平易近人是大家公认的,刚到朝鲜没多久,他与大家的感情就很近很近了。别看毛岸英平时与大家说说笑笑,可工作起来十分认真,特别是在遵守机要纪律方面他对自己要求最严。虽然他是彭总的机要秘书,但每次取送电报,从不往机要室里多迈半步,每当遇到译电员翻译电报,他从来不问不看。
毛岸英遇难前后
1950年11月23日,毛岸英又来到机要处,杨志明突然问毛岸英:“毛秘书,那你为啥到这里来,毛主席放心吗”其实,这不仅是杨志明的疑问,也是当时全国人民的疑问。毛岸英没有马上正面回答杨志明的疑问,略加思索了一下说:“那你为什么到这里来,你的亲人放心吗你能来,我为什么不能来呢”杨志明哪里知道,毛岸英来朝鲜时刚刚结婚不久,临行时,妻子刘思齐正在住院,他竟没有把真情告诉他新婚的妻子。
编辑:
刘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