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诗意节令|寒露:最是橙黄橘绿时
资讯
资讯 > 正文

文化中国行·诗意节令|寒露:最是橙黄橘绿时

新华社上海10月8日电 题:寒露:最是橙黄橘绿时

新华社记者杨金志、郭慕清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秋寒初临,不动声色间,寒露送来了五彩斑斓、如诗如画的深秋。如果说“白露”是炎热向凉爽的过渡,那“寒露”就是凉爽向寒冷的转折。正如元代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所言:“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这之后,寒气渐生,昼夜温差较大,早晚会感到寒意。

古人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所谓“鸿雁来宾”指的是,鸿雁飞往南方,此时应为最后一批,古人称后至者为“宾”;“雀入大水为蛤”是说,天渐寒,雀鸟都不见了,而海中的蚌蛤产出变多,就好像雀变成蛤似的;“菊有黄华”是说,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一直以来,寒露时节,传统习俗也是丰富多彩的。比如有登高、赏红叶、饮菊花酒、吃芝麻、吃花糕、吃秋菜、斗蟋蟀等。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节气变化的适应,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表示,寒露还是秋收、秋种、秋管和秋耕的关键时期,农谚有“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晚种一天,少收一担”“寒露到立冬,翻地冻死虫”等说法。

寒露时节,万物枯荣相间,山川大地景色各异:有寒树栖鸦凉风动、草木零落、蝉噤荷残,也有枫叶渐渐由绿变红、篱边菊花开始绽放、十里丹桂飘香……在历史的长河里,这些触目所及的景致和变化,曾让很多文人墨客思绪飘飞、灵感泉涌,留下无数佳句名篇。

比如, 唐代诗人元稹的《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写道:“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诗中通过对寒露时节自然景观的描绘,如“菊渐黄”“风扫叶”“雁随阳”,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季节变化的敏感、自然规律的敬畏、坚韧品质的赞美,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再如,李清照的《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了宁静深远的秋日之美,笔触如行云流水般清新灵动,流露出词人对这一片大好秋色的热爱。词曰:“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深秋时节,湖上风轻浪细,波光粼粼。花儿都凋谢了,可眼前的水光山色却让人感到十分亲切,有种说不尽的美好。且看那莲蓬里的莲子圆润如珠,虽说碧绿的荷叶已枯萎泛黄,但是岸边的野花杂草被清新的露水洗涤,显得生机勃勃……这种对比,不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秋日湖景图,也反映了词人对生活细节的深刻观察。

一夜凉寒,一夜秋。寒露时节,窗外那华叶焜黄、柿红菊华,像是在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把握当下。心若向阳,何惧寒凉,趁着秋风正好,不如努力去奔赴自己的诗与远方。(完)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