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宣传: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种草”
资讯
资讯 > 社会 > 正文

浙江宣传: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种草”

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因纪录片《守护解放西》而走红的湖南长沙坡子街派出所成为游客排队打卡的热门“景点”。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可以看到,“下蹲抱头”成为游客争相效仿的拍照姿势,甚至大部分游客是看了“种草”攻略以后,专门从外地赶来“打卡”的。有网友笑称“这是世界上破案率最高的派出所”,也有不少网友担忧“会不会影响正常办公”。事实上,前两年坡子街派出所就专门设立了提示牌,提醒游客文明“打卡”。

那么,在“种草”攻略、“打卡”行为泛化的当下,应该注意哪些边界?

自动播放

近日,长沙一派出所门前游客排队打卡,门口喇叭喊话:严禁抱头蹲下拍照 视频来源:“新华社快看”视频号

如今,越来越多的用户将自己对产品使用、旅游和美食体验的攻略等发布在社交平台上供网友参考,这样的推介方式被称为“种草”。现在可以说万物皆可“种”、无处不“种草”,但背后的一些“杂草”同样令人担忧。

比如,“种草”笔记成了“毒草”笔记。在各大平台,以出游“打卡”之名行扰民甚至非法闯入禁区之实的事件并不鲜见。比如,一些“打卡”网友聚集在某地居民楼下效仿歌手拍摄MV引发当地居民不满;“一博主引导网友穿越军事重地”话题一度冲上热搜;有大学生效仿摄影“攻略”爬火车拍照却被电伤……“禁止进入”的标识在“种草帖”“攻略”的“粉饰”下被无视,一些地方被炒作成“打卡”意义非凡的“秘境”,最后反成了“险境”。

更有甚者,有的博主诱导网友在节假日期间挤占公共资源,“支招”订不到旅店的前往大医院急诊室挂号留宿,打不到车的可以找警车,刷新“种草”底线,甚至“种”过了法律红线。

比如,“诗与远方”仅仅是“照骗”。大多数网友相信,有图有真相,所见即所得,如果攻略中附上影像素材,那么其可信度便有了“背书”。但正是这种被信任,让部分博主利用滤镜有了可乘之机。常有照片或者视频披上层层滤镜后被博主夸张地称作“诗与远方”,待游客面对一人高的杂草丛和杂乱的砾石滩,才发现“啥呀这是”。

前有某平台“蓝房子”和“粉红沙滩”事件引发网友对照片滤镜使用的讨论,后有某地赛马场稻草造型艺术展因“货不对板”被叫停,甚至还有部分景点利用光滑的玻璃和一节白楼梯打着“天空之镜”和“天梯”的噱头招揽游客。

再比如,伪“素人”收割真“素人”。相比于商业广告,博主的“种草”攻略更能拉近用户和商品之间的距离。因此,不少产品和商家会通过“种草”,将产品的优势、卖点在伪“素人”博主的使用过程甚至评价中加以体现,不仅规避法律风险,还精准抓住用户心理。许多博主在利益诱惑下不断产出“好物分享”,靠着以往用“真实”招引来的私域流量快速变现,更有职业“种草”散户,推荐着五花八门的“实用好物”,披着分享的外衣,实则全是营销的生意。

此外,虚假“种草”还衍生出了点赞、打卡、收藏、评价等产业链条,花费数十元乃至上百元可以购买不少的虚假评论冲击地区热榜,更有通过赠送一些产品等活动,吸引来店的消费者打出五星好评。

左图是带滤镜的,右图是网友拍摄的真实场景 图源:“成都商报”微信公众号

左图是带滤镜的,右图是网友拍摄的真实场景 图源:“成都商报”微信公众号

“乱草”丛生迷人眼,本应出于真诚分享目的的“种草”行为之所以变了味,原因是多方面的。

“流量至上”的价值导向。不可否认,当下的社交媒体生态一定程度上为“种草”行为提供了土壤,使其成为一种新型的营销手段。一些看似随性的博主实则被困在粉丝数、阅读量和点赞量的“数字牢笼”中,奉行“黑红也是红”的准则,将“新奇怪特”与流量画上等号,事后以“我发我的,没让你学”撇清关系,缺乏对生命与法律的敬畏与尊重。

而同类型的“素人”笔记一组合,传播效应被放大,让不少商家尝到了甜头,唯流量、唯成交转化率的心态开始成为趋势。寻求“种草”的捷径,而忽视品牌的核心是品质,使得“种草经济”沦为“泡沫经济”。

“睁只眼闭只眼”的平台审核。持续的热度及点击率是平台在互联网浪潮下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为了短时的高关注度、高点击率和高流量,一些平台不同程度放松了对内容的审核,或者仅采用模板化、格式化的审核方式。

在前期轻审核、后期只删帖的运作模式下,社交媒体上更多时候展示的是一种“滤镜下的生活”,由此也带偏了“不明真相的群众”,形成误解、导致误判。

对“流行事物”的跟风效仿。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创作了《模仿律》,他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模仿,“互相模仿是人的普遍天性”。某些旅游攻略、好物分享获得关注后,跟风、效仿也成了一种“时尚”。

比如,一些博主“种草”与野生土拨鼠的嬉玩攻略,并声称“油光水滑,手感很好”,让一些游客很是心动,纷纷效仿与野生土拨鼠“亲密接触”,殊不知土拨鼠携带的鼠疫菌株是致命的。又如,跟风买“平替”、跟风入手风靡一时的美妆单品后,就有网友调侃:“和博主说的效果不能说一模一样,至少毫不相干。”

漫画:“种草经济”杂草丛生 图源:视觉中国

漫画:“种草经济”杂草丛生 图源:视觉中国

“草”有千万种,“种草”须谨慎。“种草”的边界在哪里?如何清除其中的“杂草”“毒草”?笔者想到几句话。

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种草”。“种草”的本意是帮助他人发现性价比高的产品或服务,有它的积极意义。一些博主追求流量,为了获取关注度而挑战自我无可厚非,但前提是要恪守法律底线,遵从道德伦理,遵循公序良俗。切不可一时冲动,在翻越铁丝网的同时,也将自己送进了“法网”。

厘清“种草”的边界感、具备“打卡”的敬畏感,都很重要。对“种草”的人来说,自然要当好内容分享的第一责任人;对普通用户而言,更要谨慎跟风,对未知事物保持警惕意识和甄别能力,学会理性对待“种草”。

勤除“杂草”才能有好生态。平台的“掌柜”职责不容推卸,履行好主体审核责任,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相关处理机制,是平台的分内之事。比如,尝试着建立平台之间的“联合信用”机制,防止问题账号在不同平台上换个“马甲”继续活动;利用技术手段强化内容审核,对虚假“种草”笔记进行严格过滤,并鼓励优质原创的内容。

除了平台加强约束,还需各方协作持续发力,共同维护网络生态。对职能部门来说,不断强化监管、优化服务,针对流量造假、黑公关、网络水军等行为的整治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5月1日起施行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不仅对“种草”“体验”类相关内容作出了规定,还专门划分了广告经营者、平台等相关方的责任。商家和博主则要明白,以质取胜才能行稳致远,消费粉丝的信任只会被反噬。

真实永远是构建信任的前提。“种草”的初衷应该是真诚分享,这一底色不能丢。眼下,不少消费者逐渐不信任一些平台的“内容种草力”,甚至催生出了“反向种草”,比如报复性挤爆3.5分餐厅,折射的就是消费者对推广、评价真实性的呼吁。这说明,信任来源于真实,好的体验才能增强黏性。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有一句话写道:“从圆心能画出多少条半径,就有多少种生活方式。”“种草”也好,“拔草”也罢,首要做的就是把握好“半径”的尺度,做到不违规、不逾矩,在边界感内探寻美好生活。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