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会谈,美方“胡萝卜+大棒”策略为何失败?| 风向

中美会谈,美方“胡萝卜+大棒”策略为何失败?| 风向

文/中国翻译协会会员,国际政治观察分析者 胡毓堃

核心提示:

1、美方此次会谈展示冷淡姿态,甚至偏离官方外交惯例,原因有二:一是美方并不期待明显分歧下能谈出突破性进展。二是在美国乃至其西方盟友将中国视为“挑战和威胁”时,新一届美国政府很难软化对华姿态。这一冷淡,也是向全世界传递信号。

2、在印太地区重要性上升背景下,美国采取的策略是先行接触印太地区最重要的盟友,再与最重要的对手碰面,希望在不同的议题上与不同的国家建立合作机制,从而连接美国在欧洲和亚洲的盟友,以全面应对“中国的挑战”。这是要为拜登政府的全球部署和印太战略奠定基础。

3、美国此次会谈采取“胡萝卜+大棒”策略,想要中国在核心利益上让步,并在可能领域开启合作。但中方坚持立场,从容回应。加之美国的实力优势并不明显,美国盟友也大都表现出谨慎态度。所以这一策略无法成功。美国政府后续也势必会采取更多行动以实现其博弈目的。在此情况下,中美关系的走向,仍有待时间检验。

“一次性会谈”:姿态冷淡为哪番?

这次中美“2+2”对话引起全世界关注:经过美国新一届政府执政以来中美双方首次面对面高层会谈,自特朗普上台以来日趋紧张、甚至跌入谷底的中美关系会朝着何种方向发展?

显然,国际社会并未对此次会谈持有过高期待,而中美双方的分歧在会谈前便显露无疑。

不同于中国外交部“希望通过对话......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积极姿态和信号,美国政府不仅没有高调谈及此次会谈的积极意义和前景,反而一再降低姿态、保持冷淡的腔调

此前参加此次高层对话的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杰克·沙利文均表示,此次对话是“一次性”活动,言外之意便是美国与中国并不会就此建立定期战略对话机制,中美对话的大门之后仍有可能紧闭(尤其是如果中国后续的内外政策不令美国满意);(会后据中方通稿,双方同意按照两国元首2月11日通话精神,保持对话沟通——编者注

不同于中国政府多次表示此次对话为“高层战略对话”,布林肯于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的当天参加了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明确表示“这不是一次战略对话”;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参议院听证会上表达了“冷处理”阿拉斯加会谈的态度,图源:Graeme Jennings/Getty Images

就连此次会谈的接待问题上,一位美国官员对媒体表示“中方对于可能要先提交新冠肺炎检测证明方可参加会谈表达了不满”,且双方一反外交会谈惯例、不再共同进餐,因为“日程安排中的一切纯粹都是公务”;

两天三场会谈(每场三个小时)中,中美各方最多会有10人参与,而这种相对较少的人员数量似乎也是当前中美关系紧张的体现、而非改善的努力。

美国政府相关人士在舆论层面对于此次中美高层会谈的“冷处理”,看似有所偏离官方外交领域约定俗成的“惯例” ,但考虑到当前中美关系的现状,尤其是中美两国在诸多议题上的重大分歧,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一方面,美国深知其在涉疆、涉港、涉台、南海、亚太区域、网络安全和贸易等多个领域的利益诉求上与中国存在明显分歧,并不期待此次会谈能够取得令其满意的突破性进展和成效;

另一方面,当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都将中国视为所谓“对现行国际秩序最大的挑战者和威胁者”时,新一届美国政府很难软化对华姿态,即使需要与中国进行对话,也需避免因过于“友善”的姿态而给美国政界朝野、美国公众、国际社会和中国留下“软弱可欺”的印象,因此事先保持一定程度的“冷淡态度”,也是在向全世界传递明确的信号。

就在美国国务院宣布此次阿拉斯加会谈的一周前,布林肯便在其首次外交政策演讲中将对华关系称为“21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考验”,声称中国是“唯一一个具备经济、外交、军事和技术实力,严重挑战稳定、开放的国际秩序的国家”

因此他表态美国对华关系是“在应该竞争的时候展开竞争,并在可以合作的领域进行合作,在必须敌对时保持敌对”。而他在上任后首次参加参议院听证会时再度确认将在阿拉斯加会谈中“持有强硬和坚定的底线”。

正如布林肯在参议院所说,既要“寻求合作的大道”,又要表明美国政府“无意为了谈而谈”,美国政府在阿拉斯加会谈前发出的腔调,自然也不难理解。而当双方终于聚首阿拉斯加之时,在首场会谈正式开始前的开场白上,美中代表却在媒体镜头之前一反外交常态、罕见地以犀利的措辞激烈交锋,也是情理之中的场景了。

从四边会谈到出访日韩:团结“盟友”,剑指“对手”?

布林肯在其外交政策讲话中强调美国要从实力的角度与中国接触,而在他看来,与美国的盟友和伙伴合作,方可展现“令中国难以忽视的集体力量”。

正因为如此,不同于去年6月的中美夏威夷会谈,美国政府并没有将此次阿拉斯加会谈作为独立的双边对话活动,而是其本月亚太地区一系列多边和双边活动的最后一环。

除了会前与中方就本次会谈的预期进行多次“隔空交流”,高调地与盟友进行事先协调活动也充分传达了布林肯所表述的这一意图。

阿拉斯加会谈的消息公之于众两天之后,3月12日美国与澳大利亚、印度和日本这三个印太地区“最亲密”的盟友以视频形式召开了四边安全对话首次峰会,将这一机制升格为领导人级别。

美国总统拜登用不直接点名的方式公开宣称“致力于确保我们这一地区依照国际法进行治理、维护普世价值、免遭胁迫”。

▎(从左往右)拜登在白宫以视频形式与日本、印度、澳大利亚领导人在四边安全对话首次峰会上交流,图源:Tom Brenner/Reuters

作为拜登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阿拉斯加会谈的参与者,沙利文对媒体坦承此次四边会谈实现了美国恢复盟友活力、从实力角度接触中国的目的,并讨论了“中国带来的挑战”、“确保他们不再对中国持有幻想”。除了南海、朝核、网络安全、半导体供应链等被四国长期视为涉及中国的议题外,四国领导人在联合声明中甚至提及新冠疫苗分配合作,作为“制衡”中国的新领域。

三天后,布林肯和国防部长劳埃德·奥斯汀共同飞赴东京和首尔,先后与日本和韩国举行高级别的“2+2”会谈。这也是新一届美国政府高级官员就任后的前两个出访国,个中意义不言自明。

不出意料,二人在东京和首尔重谈巩固盟友关系、安全合作与区域安全问题,就所谓“日益增长的中国力量和对外攻击性”问题老调重弹。尤其在美日“2+2”会谈结束后,双方发表的联合声明更是罕见地指明谴责中国,声称中国的行动违反现有国际秩序,对中国上个月正式生效的海警法“深表关切”,甚至重申钓鱼岛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

▎阿拉斯加会谈之前,美国政府分别出访日本、韩国举行“2+2”会谈,图源:Kim Kyung-Hoon/Pool Photo via AP/CNN

显然,美国政府在阿拉斯加会谈前的一系列外交活动,既是为了与中国直接碰面提前做好准备,为“实力接触”打好基础,从长远看更是拜登政府迫不及待落实其“美国归来”外交政策的直观体现(在此政策蓝图中,中国当然被视为美国最大的挑战者和对手之一)。

自拜登内阁上任以来,白宫内部的国家安全和外交团队便高度重视印太地区对于美国全球战略和国家安全利益的重要性。

目前,印太地区至少由38个国家组成,占据全世界44%的陆地面积和65%的人口,经济总量占全球62%,为世界贡献了46%的商品贸易,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地区。

事实上,不只是美国,世界其它主要大国和地区(尤其是西方世界)也越发关注印太地区的走向,积极介入的趋势也越发明显

3月12日,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俗称“欧盟外长”)塞普·博雷利·丰特列斯撰文称“印太地区如今在许多方面代表着世界经济和战略中心”,且该地区的开放和秩序与欧盟的利益息息相关,呼吁欧盟积极介入印太地区;

3月16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在议会表示英国政府将要把外交、贸易和防务重心从欧盟转移至印太地区,计划将英国航空母舰部署至该地区,以扩大英国在印太地区的影响力、“制衡中国”;而在此之前,英国已经彻底结束了“脱欧过渡期”,并申请加入印太地区最大的自贸协议框架《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英国首相约翰逊在议会提出的新外交政将亚太地区视为重点,图源:AFP/UK Parliament

当美国及其西方盟友纷纷将目光投向印太地区时,作为该地区体量最大、快速发展的国家,中国的崛起被视为对印太地区最大的威胁。而中国在领土主权与安全等核心利益和投资、贸易等事务性问题上与一些周边国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立场摩擦与冲突,被美国视作可以加以利用、“各个击破”、搭建“组合拳”战略、维护其在该地区影响力和主导能力的条件。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印太事务协调员库尔特·坎贝尔和新加入该团队的80后“中国通”幕僚杜如松在今年1月12日在《外交事务》共同发表《美国如何加固亚洲秩序—恢复平衡与正统的战略》一文,建议美国在不同的议题上与不同的国家建立合作机制,从而连接美国在欧洲和亚洲的盟友,以全面应对“中国的挑战”,并通过一个美国主导下覆盖各领域的多元合作机制创造平衡,在重要议题上强化共识,实现威慑效应。

▎库尔特·坎贝尔与杜如松《外交事务》文章。

无论是拜登在四边会谈中大谈“自由、开放、安全”,还是布林肯在东京和首尔分别就领土安全和朝核问题与中国直接挂钩,不无体现了这一策略。

而美国先行接触印太地区最重要的盟友,再与最重要的对手碰面,并不只是为了这“一次性”的阿拉斯加会谈,更是要为拜登政府的全球部署和印太战略奠定基础。

带着矛盾的诉求:美国为何难以如愿?

▎阿拉斯加首场会谈以少见的激烈和犀利形式开场,图源:AFP

走进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库克船长酒店,在全世界媒体的镜头前,布林肯的开场白便表明首次会谈是“实质性的、严肃的、直接的”(美国政府一名高级官员对路透社的描述):

原计划各2分钟的开场发言中,布林肯一反惯常外交礼仪,明确表示美方“将讨论我们对中国相关行动的深切关注,包括在新疆、香港、台湾等地行动,对美国的网络攻击,以及对我们盟友的经济胁迫。这些行动都威胁到基于规则、维持全球稳定的秩序”,并再次重申他在首次外交政策演讲中所说的“应竞则竞、能合则合、必敌则敌”(据中方表示,这一开场白严重超时);

中方以15分钟的讲话作为回应,并指责美国利用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施压别国,滥用国家安全名义威胁国际贸易的发展,坚决反对美国干涉内政,并表示双方都应处理好自家事务,改变零和博弈思维,避免进行对抗;

布林肯和沙利文随后进行反驳,并要求记者留在会场,二人一个表示自己所接触的近100个国家外交部长都非常满意“美国回归”,另一个则补充道“一个自信的国家能够认真审视自己的缺点并且时刻寻求改进,这是美国的秘诀”;当美方回应结束后,便想把所有记者请出会议室,遭到中方严正抗议。之后双方才开始闭门正式会谈。

自动播放

在场的国际媒体记者都难以想象,持续了近四个小时的首场会谈竟然以超过一个小时、“火药味”十足的开场白拉开序幕,其间诸如“没有资格居高临下”、“这个老毛病要改一改了”、“我们把你们想得太好了”之类的严厉措辞在外交场合公开致辞中也极为罕见。

美国在会谈现场试图先发制人,颇有“咄咄逼人”的态势,着实表明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事务主任朱利安·格维兹所说的“美国要向中国和世界证明,美国依然强大,所谓美国正在不断衰落的论调是错误的”。(相关文章请见: 揭秘拜登“80后”中国通顾问,管窥美国对华新趋势 | 风向

不可否认,布林肯和沙利文之所以能在会谈现场如此底气十足,与当前美国国内与外交的实际情况密不可分:

3月18日,拜登公开宣布美国将于第二天提前实现新冠疫苗接种1亿剂的目标,比原计划的100日接种1亿剂提前了42天;

由于疫苗大规模接种计划正在计划预期内推行,加上美国国会已经通过经济刺激计划正在得以实施,美联储预计今年美国经济将强势反弹、增长高达6.5%(甚至高于中国今年提出的最低6%这一经济增长目标数值);

随着拜登高调宣布“美国回归”,欧盟、英国等传统盟友以各种形式表示欢迎,近期的四边会谈和出访日韩似乎也得到了亚太盟国的积极响应,而这颇为符合拜登政府所期待的“结盟国之力展现我方力量”

中美会谈,美方“胡萝卜+大棒”策略为何失败?| 风向

因为“美国依旧强大,并依然能领导世界各地的广大盟国”,所以布林肯和沙利文更有底气以坚定、强硬的姿态将这一信息传递给美国公众、盟国、国际社会,及其眼中最大的对手——中国。

同样因为如此,美国希望继续凭借 “胡萝卜+大棒” 这一深层逻辑及策略,通过接触中国以传递、甚至一定程度上实现其互相矛盾的诉求:

既要尽可能迫使中国在其核心利益问题上放松立场甚至让步,又要在可能的领域与中国开启合作的可能性(包括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以及疫情防控问题)。

然而,中国政府在会谈开始前和会谈期间以各种形式的发声和反馈,均表明美国不可能完全实现其“既要...又要...”的诉求(这一点甚至可能也在美国政府的预期之内)——

除了中国政府一如既往的坚定立场外,一方面美国自身的相对实力优势不如以往,而中美两国在经济贸易等多领域越发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趋势,2020年双边贸易总额更是逆势增长至超过5600亿美元,美国所设想的“从实力的角度与中国接触”似乎难以体现其可行性;

▎2010年-2020年中美贸易总额变化(单位:十亿美元),图源:Statista

另一方面,盟国的力量能在多大程度上配合美国、发挥作用仍有待观察: 就在美韩“2+2”会谈结束后,韩国外交通商部长郑义溶接受韩联社采访时表示,美两国对韩国来说都很重要,美国是韩国唯一同盟国,中国是最大贸易伙伴,韩方应基于韩美同盟关系继续推动韩中关系协调发展,并积极支持美中两国的沟通与合作;他甚至强调“中美两国从未要求韩方选边站队”;

无独有偶,就在约翰逊在英国议会陈述英国将重点关注亚太地区,并注意中国在该地区的挑战之时,他同时表示英国“必须对与中国的贸易和投资保持开放”,强调与中国既竞争、又合作的态度;即使近年来存在领土等核心利益问题争端,日本和印度也在对华关系和交流问题上保持相对谨慎的姿态,并未排除改善和提升双边关系的可能性;

3月19日,就在中美双方正在阿拉斯加进行会谈之时,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转道前往印度访问,意在进一步加强美国与印度的双边关系;尽管印度方面对奥斯汀的来访热烈欢迎,但分析人士表明,印度政府将谨慎表态,不会与美国形成反华同盟。

从美国政府涉华问题的公开表态来看,美国自身也知晓一次阿拉斯加会谈不可能实现其在公开场合所陈述的诉求(涉疆、涉港、涉台、南海、亚太区域、网络安全和贸易均不例外),更遑论核心利益问题存在严重分歧的情况下,双方在具有共识的环境&气候变化和疫情防控问题上开启实质性合作也会面临更多的障碍;

从会场之外的活动来看,美国政府向国内公众与盟国展现了自己的“力量”和“强势”,朝着全球盟国战略再布局迈出了步伐,并试图向国际社会传递“我们‘邀请’中方前来面谈,已经展现足够诚意,结果如何则取决于中方是否有‘足够诚意’”的信息。

面对美国的“精心谋划”与“盘算”,中国代表在两天会谈中既表现出了交流与合作的诚意,也重申了维护核心利益的坚定立场:

一方面,中方与美方保持坦诚、深入、长时间、建设性的沟通,也都认为对话是及时的、有益的,加深了相互了解 ;中方在此次会谈中表达了加强战略沟通,推动互利合作,妥善管控分歧,推动两国关系沿着健康稳定轨道向前发展的意愿,也愿意与美方在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多边机制中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并强调中美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而不是零和博弈;

另一方面,中方在国家制度、发展道路、涉台、涉港、涉疆、涉藏等事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核心利益上的坚定态度和立场没有丝毫松动 ,不留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并以相对婉转的形式对于美国拉“小圈子”、以意识形态划线、重挑集团对抗的方式表示反对,暗示此举并不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无助于造福世界人民;

同时,中方强调美国上一届政府逆潮流而动,实行极端错误的反华政策,严重损害中国利益,严重损害中美关系,无疑是对刚刚过打照面的新一届美国政府表达了新的期待(即消除上届政府对华错误政策影响,同时避免制造新的问题)

显然,中国对于美国政府的“合纵连横”和“力量展示”分别做出了回应对于美方传递的“交流诚意”这一信息,也向国际社会给出了具有诚意的反馈,并与美方在保持对话沟通、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对话合作方面达成共识,同意与美方在经贸、两军、执法、人文、卫生、网络安全以及气候变化、伊朗核、阿富汗、朝鲜半岛、缅甸等一系列问题和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活动加强沟通、协调和磋商。

当然,和中国一样,美国也并不寄希望于一次阿拉斯加会谈实现其全部目的。正因为美国的愿景实现并不在于此次会谈,美国政府后续也势必会采取更多行动以实现其博弈目的(无论此次会谈是否为“一次性”的)。

在此情况下,中美关系的走向,仍有待时间检验。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