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贝
校稿:猫斯图 / 编辑:养乐多
11月10日上午,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下潜深度达到10909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
厉害了,我的国
(图片:微博@人民日报)▼
但你可曾想到,10年前,中国才刚刚掌握3500米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30多年前,我们甚至连超过300米的载人潜水器都没有。30多年来,中国一步步走向深蓝,迈向更深的海域,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在深潜领域迅速站在了世界前列。
30年前我们甚至连太平洋的平均深度都到不了
如今已经可以直达大洋最深处▼
在深潜这个领域,中国的进步何以如此神速,成为领先世界的国家?
潜入海洋有多难?
生命起源于海洋,但人类从诞生到现在,却没有丝毫在海洋中生存的本领。在古代,人类对海洋的认知少之又少——内陆生活的人们对海洋毫无概念,沿海的人们受限于落后的科技水平,也缺乏对海洋探索的能力。
畏惧海洋的人类因此发明出海王等各种神明
虽然其形象本质上是个老渔民
(图片:Zwiebackesser/shutterstock)▼
人类对海洋最初的探索,首先要基于水面造船技术的进步。6000年前的古埃及,人们就已经造出了独木舟,首先用于内陆河运,继而逐步改进将业务扩展至沿海海运。
埃及甚至可以用纸莎草造船,但是质量堪忧
要建造更坚固的船就需要进口木材
而进口本身就需要更多的木质帆船
(图片:wikipedia@Osama Shukir Muhammed Amin FRCP)▼
在其后的数千年间,人类的造船与航海技术不断发展,但即使到了“地理大发现”时期,人类已经可以实现环球航行,人们对海洋的探索仍然停留在海洋表面,是“出海”而非“潜海”。
麦哲伦或许经过了马里亚纳海沟
但显然不知其深浅,更不可能下去看看▼
纵使人们对深海有各种想象,却始终没有能力潜入海洋深处,直到现在,人类也仅仅探索了5%左右的海洋。说到底,潜入海洋实在是太难了。这与深海的恶劣的环境条件有很大关联。
深海与我们熟知的浅海截然不用
浅海的繁荣来自于阳光,深海是莫得光的
(图片:Debra James/shutterstock)▼
按照国际上的定义,海平面以下1000米即为深海,其中超过2000米的深海区占海洋面积的84%。因为阳光无法到达,深海区几乎是彻底的黑暗,只有一些顽强生存的海洋生物练就了发光的本事,给深海区点缀了些许光亮。此外,在海平面200米以下,海水的密度、温度、盐度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生活在深海的生物往往极其古老
而且基本都是瞎子(毕竟没有光)
(下图这种约生活在1000-2500米深度)
(图片:Wikipedia@Theodore W. Pietsch,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但这都不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下潜深海最重要的难题,是海水压力。海水越深,压力会成倍地增加,而人体的抗压能力是很有限的。
据生物学家计算,在没有任何装备的情况下,人类深度潜水的极限在100米左右。如果不是为了挑战记录,一个受过训练的人,大致下潜至40米深的海中就要往回走了。
而在无装备的情况下,人潜水最深记录是113米,有装备记录也仅仅是332米。
“海女”需要潜到海底获取海产品养活家人
从小就开始的训练让她们拥有异于常人的身体素质
但在海洋的深度面前,这也只是微不足道的能力
(图片:zheng qiang / 图虫创意)▼
深海区的水压远远超越人类的承受极限。比如距离海平面1500米的水下,人所承受的压力相当于1万个人站在身上。而这种压力,是最先进的潜艇也难以承受的。
1500米这个深度远远超出U型潜艇的极限深度
即使最先进的核潜艇,1500也难以达到
(图片:wikipedia)▼
而到了海平面以下7000米,水压已经相当于7头大象站在一个盘子上。若想让潜器到达这个位置,光凭一腔热血是不够的,需要过硬的科技实力才有希望。
比如著名的挑战马里亚纳海沟的“的里雅斯特”
就是专用的潜水器,远超军用潜艇的下潜极限
(图片:wikipedia)▼
见证万米之下
其实,靠海吃海的古人们,并不满足于在船上或者岸上谋取“渔盐之利,舟楫之变”,他们对深海也有着长久的向往。传说中,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大帝曾身着皇袍,头戴皇冠,坐在一只密封的水晶桶中,潜入深海。
心有多大,海有多深(后人画的)
(图片:Wikipedia)▼
而在我国的文献中,也不缺乏对于深海的想象。《列子·汤问》中有言:“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
在华夏先民的心中,深海是茫茫大海中的无底之谷,纵然百川汇入,却并无增减。
这方面最著名的可能就是清代《海错图》了
(图片:wikipedia)▼
而现代科学发现,深海蕴藏着及其丰富的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人类一直在致力于挺进深海,科学家们也从未停止对各种海洋工作潜器的研究。
16世纪后期,人类发明了潜艇,不久后便被用于军事目的。但潜艇仍然是传统船只在水下的延伸,而非专为深潜目的而被开发的设备。真正的潜水器,一直要到250年后才被发明出来。
16世纪发明的潜艇(复制品)
木质外壳,可以下潜4米左右,动力靠桨
(图片:Wikipedia@Colin Smith)▼
1928年,美国人奥蒂斯·巴顿发明并建造了第一艘球形深海探测装置。1930年,巴顿乘坐潜水球下潜到了距海面183米的深度;1934年又创造了下潜914米的纪录,轰动一时。
这样一只,当时研制的目的是用于海底生物研究
(图片:Wikipedia@Mike Cole)▼
此后,美国、俄罗斯、法国、日本等国家在深潜器研制和技术研究上迅速崛起,保持着明显的超前发展优势。而在这一个世纪的科学军备竞赛中,中国迟迟未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苏联80年代造出的Mir潜水器
(图片:Nina Alizada / shutterstock)▼
毕竟自1840年以来,断断续续经受了一个世纪殖民、掠夺和战争摧残的中华大地积贫积弱、百废待兴。深潜作为一种尖端科技,很难成为优先发展对象。直到1986年3月,我国才开启了探索深海的征程。
“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为实现“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梦想,中国在深海探索技术方面起步较晚的情况下,克服万难。科学家们面对国外技术封锁、国内科技落后的困难,无私奉献、百折不挠、持续奋斗,不断攻克高压、密封、腐蚀、绝缘等技术难题,持续拉近我国深海探索技术与国际水平的距离。
我国潜器从无到有,由浅入深。从300米到600米、1000米,再到3000米……
2002年,科技部批准了7000米载人潜水器重大专项的立项。我国第一台自主设计和集成研制的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横空出世。
蛟龙号潜水器模型
(图片:N509FZ / Wikipedia)▼
2010年7月,“蛟龙”号下潜深度达到了3759米,中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3500米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2012年6月27日,“蛟龙”号将下潜记录定格在7062米。这个深度意味着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
此后,“深海勇士”号、“海龙”号、“潜龙”号、“海斗”号等载人、无人深潜器百花齐放,相继问世。
作为海洋装备方面的后发国家
这个追赶速度可以说是狂飙突进了▼
中国深海载人事业对国际水平的追赶,不仅是一两家科研团队的追赶,更是整个深海载人潜水器产业链的追赶,谈何容易。如今,“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完成了我国深海工作者们长达30年的梦想——万米载人深潜。
不断积累,砥砺前行
可想而知,“奋斗者”号的成功,并不是一日之功。为了让奋斗者号能圆满完成任务,中国科研团队调动了此前所有在深潜领域的知识和经验,才最终汇成了“奋斗者”号这个集大成者。
上有“嫦娥”奔月,下有“奋斗者”入海
每一项前沿技术都凝结着科技工作者的心血
(嫦娥三号着陆月球表面上)
(图片:Wikipedia)▼
事实上,“奋斗者”号的立项始于2016年,主要科研团队正是“蛟龙”号和“深海勇士”号的原班人马。
值得一提的是“奋斗者”号的潜航员杨波和他的团队,他们也参加了过去两次成功的载人深潜任务,在温度极低的海底世界,为科研团队送去了第一手的观测数据。
科研人员和潜航员们在历史上踏出的每一步,最终都给这个项目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既是一场关于奋斗的胜利,也是一场相信时间力量的胜利。中国的深潜项目,正是在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中,才得以不断前进。
封面图片:shutterstock@James Steidl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