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饶毅举报院士造假,学术荣誉有人珍视吗
资讯
资讯 > 社会 > 正文

光明时评:饶毅举报院士造假,学术荣誉有人珍视吗

作者:陈城

今天(11月29日),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以个人身份实名举报的文件图片在社交网络上传播。目前,已有机构媒体称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获悉,该委目前正在调查核实此事。

图片显示,饶毅建议某基金委“应该有效、有胆魄地彻底调查武汉大学医学院李红良”;“严肃调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细胞所研究院(员)裴刚”;“现实名举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耿美玉研究员作为通讯作者关于药物GV971的文章。

饶毅所指三人,无一不是民众眼中“颇具威望”亦或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李红良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裴刚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耿美玉所发明药物GV971是前段时间备受关注的可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国产新药甘露特钠。因此,对于这些在科学界具有影响力的学者的举报,无论最终事实结果如何,都应该审慎对待、及时公开、回应社会关切。

毕竟,学术界乱象诟病已久,尤其是站在中国科学界学术顶端的院士群体近来频频以负面形象见诸媒体。近几个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涉嫌学术论文剽窃的丑闻曝光,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被曝18篇论文造假。这只会逐步打破人们对于学术界象牙塔印象,对于院士身份所代表的权威性、专业性印象,甚至还会打破人们对于科学的信任。

院士制度作为社会对于科学界人士激励机制的塔尖,这一身份除了是对其学术成果的认可,还附带了诸多人们所想象不到的学术权力。这些学术权力的具体细节并不被人们所知,只不过能够直观地从一些资金数字上得到体现。从一些媒体公开报道,即可窥看一二。比如山西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措施,对引进的驻晋工作国内外院士给予1000万元科研经费、200万元安家费和每年40万元津贴。这仅仅只是院士身份的最浅显价值体现。

中国早已过了艰苦奋斗搞学术的年代,在给予院士群体声望和地位的同时,保障其应有的体面收入理所应当。这也本是院士制度设立的初衷,可以正向激励科研工作者在其所在领域不断出新、出彩。但问题是,院士学术造假如此之多的在近来被提及,实则让人怀疑,院士制度所内涵的对科研工作者的激励是否早已变味?追求学术领域的尖端成果从而获取社会给予的身份认可,是否已经变成了以追求身份为自身牟利,可以不顾学术诚信。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的一番讲话引发社会热议。李晓红把院士队伍比作科技长城,是学术界的精神高地,是科技界的一面旗帜,所以“珍视荣誉,固守长城”格外重要。正因为如此,院士称号不应承载过多非学术的、功利的东西。

这样的道理其实大家都懂,也常常被挂在嘴边,但实际成效,显然并未如同道理所讲的那样。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