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一条推文中说,“正在通过‘星链’卫星发送这条推文”。2分钟后,他发推文表示,“哇,成功了”。星链计划再次成为舆论热点。
2015年1月,马斯克宣布了SpaceX的卫星互联网服务的计划。
SpaceX计划将约1.2万颗通信卫星发射到轨道,其中1584颗将部署在地球上空550千米处的近地轨道,这一项目被命名为“星链”(Starlink),是新一代卫星网络,预计从2020年开始工作,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更好、更快、更低成本的互联网服务,特别是为那些无法连接到互联网的人们提供可靠而低价的服务。
2018年2月22日,Space X发射星链的首批测试卫星, 2019年5月23日,Space X利用“猎鹰9”运载火箭成功将“星链”首批60颗卫星送入轨道,迈出该公司构建全球卫星互联网的重要一步。
让互联网无远弗届令人激动,此外,星链带来的一个与以往不同的含义是,由于互联网基础线路投资巨大,往往掌握在本国政府手里,是以中心化、组织化的形态运行与管理的,是可控的硬件网络。
但是,星链的出现,第一次使得通讯网络掌握在了大公司手中。从这个意义上看,星链的社会含义非常丰富,有着改变全球社会生态的力量。
不过,星链从一开始就伴随争议与质疑。
01
首批60颗卫星升空后,澳大利亚凯恩斯出现不明飞行物、荷兰莱顿夜空中出现一串光点、美国西雅图闪烁怪异的光芒,星链可能会永久改变我们的星空。对普通人来说,星空的些许改变,影响并不大,但对天文学界则完全不同。
国际天文学界一直对数量庞大的互联网卫星可能会污染星空,影响天文学观测表示担忧。大城市的光污染,天文台还可以躲到沙漠、荒野中去,但12000颗卫星很难躲开。2019年6月8日,美国天文学会发表声明称,其正在评估相关影响,希望各方共同努力,正确评估风险并确定适当的缓解措施。
另一个风险是,卫星多了,就可能撞在一起。2019年9月2日,欧航局“风神”气象卫星与 “星链44”卫星险些碰撞,欧洲航天局采取紧急变轨操作,才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太空交通事故”。
其实,对人类来说,仰望天空终究是比不过眼前的利益的,只要星链足够好,带来的利益足够多,那么,仰望天空的损失,是无法压倒星链的。
但是,即便在商业角度,星链也未必是可行的。
谈到星链的时候,有一个被频频提起的场景是:非洲一些地方,在有了星链之后,人们就可以方便地上网,但真实的情况是,他们需要花钱才能给手机充电,他们需要的是一个中心化的供电系统,而如果这个系统建成了,光纤可能是更廉价高效的选择。
星链的主要目标市场,主要还是美国,用来解决美国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的互联网接入。星链卫星并不能直接与手机通讯,而是需要星链的转发站。美国人口只有几万的小镇,镇上建立几个通讯基站,然后这些基站连接到星链的转发站,再链接上星链卫星,这样就不用在小城镇之间铺设长距离的光纤了。
此外,在美国广袤的农村地区,很多农场主家庭方圆几公里都无人家,星链也可以满足他们的上网需求,只需一个星链基站就可以接入卫星。此外,美国航空业发达,飞机上的网络需求,也可以通过星链解决。
02
但问题是,成本能做到足够低,能产生利润吗?
卫星通讯,带宽始终不能和光纤比,对于高清视频直播,视频电话等应用,仍然有不足之处。低轨卫星需要保持轨道,进行姿态调整(转发器的微波抛物面天线以及太阳能极板需要时刻调整);卫星通讯还会受到太阳风的影响。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星链的可靠性和高带宽能力是不如光纤和微波站接力的。此外,12000颗卫星的长期维护,也需要投入成本。所以,从性价比,可靠性,可维护性等等,星链项目还存在很大的风险,相比微波中继+光纤的解决方案,并不见得更有竞争力。
所以,星链很容易让人想到铱星公司。
说起来,铱星公司可以说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曾经雄心勃勃铱星公司,计划通过发射77颗围绕地球的卫星,建立全球卫星通讯系统,覆盖地球98%以上的陆地,用户无论身在非洲沙漠还是大洋中的岛屿上都可以打电话。
因为77颗卫星的数目刚好是铱原子的原子数,故而被命名为Iridium铱星公司。从1996年开始试验发射,到1998年5月,布星任务全部完成,铱星系统正式开启了全球通信业务。
铱星也有一系列超前的优势,其卫星轨道低,传输速度快,信息损耗小,通信质量大大提高,铱星手机可直接与卫星通讯,不需要使用地面接收站。但是,铱星的劣势也是明显的。铱星电话无法在建筑物内使用,而且非常昂贵,终端卫星电话体积大,信号质量也不理想,这限制了其使用的场景,竞争不过蓬勃兴起的大哥大与其他GSM网络移动电话,客户不足。
铱星通讯服务于1998年11月1日开始,不到一年,在1999年8月13日就进入破产保护程序了。此后主要服务于美国国防部,以及航海人员、航空人员、石化工业的海上钻井平台、科学家等。
▲当地时间2019年1月11日,搭载10颗第二代铱星系统(Iridium Next)卫星的“猎鹰9”号运载火箭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升空。
不过,铱星并未彻底死掉。2017年,Space X公司为铱星公司发射了10颗二代卫星,补充其卫星网络。所以,铱星的需求还在,类似的,上网需求仍然是有的,但正如前面所说,星链计划的盈亏平衡点,在财务上对风险的抗扰动能力,仍然有待市场验证。
实际上,同样的覆盖低密度地区,Google和Facebook都有过类似的尝试,不过他们选择用热气球、无人机等工具将设备送上高空,在成本和需突破的技术瓶颈上,都比星链项目要低的多。
当前,许多公司都在申请推出类似的低轨道卫星上网服务,除了SpaceX,还有非盈利组织Outernet、拿到了大量投资的OneWeb以及我们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
其中Space X提出要发射4000多颗卫星,Outernet提出要发射700颗左右的卫星,OneWeb也提出要发射上千颗卫星。此外,还有波音、ViaSat、Telesat、Audacy、Karousel LLC、Space Norway、Theia Holdings和LeoSat等,也在这个领域蓄势待发。
03
但是,一片欣欣向荣,万马奔腾,逐鹿中原的盛景,并不能证明低轨卫星互联网的可行性。
卫星在运行中必须占据某个轨道位置,比如位于赤道上空的对地静止轨道,SpaceX想要放置卫星的近地轨道,还有更遥远的中轨道等等。此外,可供人类应用的电磁波频谱,也是有限的。这两种资源都有排他性。
这些资源的分配,都是采用先到先得机制。所以,在谁也不知道未来到底如何的情况下,花一点小小的资源跟进对手的方向,占住资源,就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而且,这很可能是一个技术幻景下的资本游戏。某种程度上,星链与马斯克的其他生意一样,有相似的特征。
不管是特斯拉、space X,还是星链、人脑接口,这些生意,需要马斯克更像一个技术极客。这种仰望星空、星辰大海的生意,很受人敬仰,特别是在有实体技术崇拜、轻人而重技术的中国,马斯克更是比其他企业家高一个身位。
▲埃隆·马斯克
但这些技术多多少有些玄乎。不管是在探索太空,还是人工智能、脑机接口方面,这些领域的主流专家,都没有马斯克那么狂热、激进。全球太空事业之所以在上世纪70年代之后停滞了,就是因为没有实际用处。
至于超越人的人工智能,只要聊聊老祖宗定下的标准——图灵实验,就能把天聊死,因为差得太远。至于脑机接口、上传意识,目前人类对大脑产生智能、意识的机制,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回顾人类的仿生史,都是先搞懂原理才能超越——没有空气动力学,没有流体力学,是不可能有现代飞机、潜艇的。在没有搞清楚原理的情况下,谈全面超越,就是忽悠。
马斯克应该是明白这一点的,所以,他需要激进的极客形象,而这些生意,某种程度上,都是面向政府与投资人的——特斯拉有很多政府补贴,space X,星链需要大量的风险投资。但实际上,不管是特斯拉、space X还是星链模式,都还未最终跑通,成败未定。
不过,考虑到星链极其丰富的场景与社会含义,星链的资本游戏,很可能不难找到那些意在生意之外的最终买家。比如,星链可以卖给伊朗的通讯营运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