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赣州是“杨公地理”发祥地?
资讯
资讯 > 正文

为什么说赣州是“杨公地理”发祥地?

赣州位于赣江上游,地处章水与贡水会合处,有着22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宋代曾辉煌至极,是全国三十个名城之一。唐末、五代初,宁都人(又说是南康或上犹人)卢光稠主政虔州(赣州)城,成为第一个本土出身的最高行政长官,为满足自己的政治企图,卢光稠把城市进行了历史上最重大的一次系统规划和扩张,聘请当时“流落”赣南的杨筠松实践操作。

唐天复三年(903)二月底,卢光稠把具有丰富天文和地理学知识的杨筠松(救贫)请到了自己的衙门,烦他帮忙打磨这颗宝石——虔州城(今赣州城)。

作为虔州城总规划设计师的杨筠松(救贫)走遍周边山山水水,寻觅“龙脉”“水口”,为虔州扩城规划设计布局。他发现虔州“据江右之上游,崆峒峰居前,三阳枕其后,章、贡两水缭绕左右,而郁孤岭屹立其中,诚一方之壮观也”。外围与崆峒山对峙的还有西南的四会峰、九峰山,北面的储山、狮子岩,西北的通天岩等,实可谓“山之分峙,水之滢洄,而形胜即于此焉”被杨筠松(救贫)列为虔州扩建城池规划、布局的基本元素。

null

杨筠松(救贫)在充分掌握虔州堪舆地理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他独创的“形势派”地理文化理念,依照虔州的地形地貌,精心规划、布局虔州扩城方案:

首先,拓展赣州城市规模。杨筠松(救贫)选虔州城址为上水龟形,龟头筑南门,龟尾在章贡两江合流处(北门),至今仍名龟尾角。东门、西门为龟的两足,均临水。龟首南向,城内皇城坐北面南,阳街(今文清路、建国路)南北贯通,形成南朱雀、北玄武。扩城后的阳街更接近于虔州城的东西中轴位置,虔州城遂成为一座三面临水,易守难攻的铁城,城区面积由1平方公里扩大到3.2平方公里。据查,我国古代的州府城市平均为2平方公里。

次之,确定虔州城市发展轴线。由于虔州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只能是以北端的衙署为原点,一直向南、向南、再向南。当年杨筠松(救贫)规划的扩城方向,东西两侧是发展到章贡两江的河岸线为止,扩城的主要发展方向则是由衙署前的阳街(今建国路和文清路),向南发展。直到今天,赣州市的城市发展主轴,还是沿着这条向南的脊线扩展。20世纪50年代的红旗大道,上世纪90年代的文明大道,直到今天新建的水南新城区,都脱离不了杨筠松(救贫)当年勘定的这条城市发展“主轴”。

null

杨筠松(救贫)在制订扩建虔州城方案时,规划了一座土城墙,长约4500米左右,上面建有城垛、炮楼等军事设施,整个城池开有西津、镇南、百胜、建春、涌金五大城门。这样规模的一座城市,在军事防御、抗洪等方面,在当时已经是相当先进了。

现保留的赣州古城墙是卢光稠按照杨筠松(救贫)设计、规划而奠定基础,后经1000余年各个朝代,特别是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虔州知军孔宗瀚将士城改建为砖石城后,使当今赣州城形成了一道周长6.5公里、高大雄伟的砖城墙,为江西全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墙,也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北宋砖墙之一。清顺治十二年(1655)七月,荷兰总督派遣使臣首次访华,使团管事约翰·尼霍夫在《荷使初访中国记》一书中说,赣州是“中国最有名的城市之一”,该城的城墙高大坚固,用砖头砌成,所有炮眼有盖子,盖子上面画着凶恶的兽头,绕城墙走约需两个小时,站在城墙向北望去,可看见来往数不清的船只”。“赣州宋城墙”专家称为“全国仅见。

null

再次,完善配套设施。为配合卢光稠称王的政治需要,杨筠松(救贫)对位于城市北端章贡两江合流处的衙署进行了重构。使之符合称王政治目的的礼制要求。当年规划的以衙署和城门为起止点的6条大街,成为城市的主干道,在主干道划分成的街区内,营造了若干次干道以及密集的巷道。这就是清末赣州城内的36条街,72条巷,总共108条街巷,共同构成了赣州城完备的道路网络。北宋熙宁年间,任赣州知州的刘彝根据杨筠松(救贫)规划布局的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作水窗十二间,视水消长而启闭之,水患顿息”,虔州古城区内,有堪称城市建筑史上奇迹的地下排水系统,历时900多年,至今完好使用,在全国十分罕见。

誉称为“宋城博物馆”的赣州古城,现在依然保存蜿蜒3000多米长的古城墙、巍然壮观的八境台、郁然孤峙的郁孤台、完整壮观的文庙等17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4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一大批历史古迹成了著名旅游景点。杨筠松(救贫)功不可没,不愧是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的规划大师,他创立的“杨公地理”在赣州得到发扬光大,赣州被誉称为“杨公地理”发祥地当之无愧。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