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永不褪色的“邮政绿”
资讯
资讯 > 大陆 > 正文

【改革开放40周年】永不褪色的“邮政绿”

原标题:【改革开放40周年】永不褪色的“邮政绿”

街角巷尾的墨绿色邮筒、后座挂个绿色口袋的老式二八自行车,这些逐渐淡出新郑市民记忆里的东西,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邮递员们要日日打交道的“老相识”。一封家书、一件包裹,每个邮递员经手的邮递物品里,都满载着那个年代新郑人的思念。

【改革开放40周年】永不褪色的“邮政绿”

改革开放前,写信是新郑市民对外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县城里的简陋的投递段,也成了信息往来的重要载体。已经退休11年的老李,回忆起当年做邮递员的日子,还是记忆犹新:“58年那会儿,咱新郑只有县城和车站两个投递段,当时县里邮递员也只有两个,每个人配个自行车,一天投送一次来往邮件。”老李说,直到1985年,市区里的投递段落才逐渐增加,当时的邮递员都有分包区域,乡村邮递员比县城里的邮递员多些。由于乡村邮递的需求加大,1986年,老李被单位分配到辛店镇的邮政代办所。

【改革开放40周年】永不褪色的“邮政绿”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邮政代办所工作那会儿,因为是农村,地广人稀,每个邮递员分包的片区都挺大的,一天下来要跑几十里路。”老李说,当年整个片区村民的信件、包裹、电报全靠他一个人收发和投递,每天光是手工分拣邮包都要耗费大半天的时间。当时的交通工具只有那辆二八自行车,因为农村的路多是泥泞、坑坑洼洼的,碰上雨雪等恶劣天气,路况更是不忍直视。“今天爆胎明天掉链子”是陪伴老李投递邮包数载的自行车的日常,为此,老李学就了修车的好手艺。“我那时候还想,退休了没事干了我可以去摆个修车摊,补胎、打气一切都不在话下。”老李笑眯了眼,尽管条件艰苦,那段行走在各个村路里的岁月,却是他为数不多的珍贵回忆。

【改革开放40周年】永不褪色的“邮政绿”

1998年,邮政与电信两大产业分营,新郑市邮政局正式成立。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写信的人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互联网上即时沟通的聊天软件;邮递速度也愈来愈快,以前一封信省内一周左右送达,现在一个邮包一天就可以送到;寄送包裹的范围也从省内、国内发展到了海外邮递。邮政业在这短短四十年间,发生着翻天地覆的巨变,邮递种类的细分,同时催生出许多自营的快递企业。

【改革开放40周年】永不褪色的“邮政绿”

今年46岁的张伟,是某快递公司的送件员,每天清晨,吃过早饭后他就要驾驶着公司的电动送件三轮车,开始一天的工作。“现在分拣包裹基本上都是机器运作,给我们的工作节省了不少时间,每天就只是简单的收送件。我分包的区域主要是陶文路、双拥路这块儿,路线都是提前规划好的,一般我抵达哪个收件人的地点,都是要电话通知收件人取件的。”和以前需要挨家挨户敲门送信送邮包的邮递员不同的是,现在的送件员一个电话就可以联系到收件人,为送包裹提供了不少便利。“再加上这两年新兴的快递柜的出现,基本上各个小区都有,有时候收件人不在家,我给收件人通知一下就把包裹放进快递柜了,等收件人有时间了再来取。”张伟说,快递柜不仅给投递员省却了不少力气,还十分具有安全性。往快递柜里存放物品的时候,系统会向收件客户发送一串验证码,客户需要凭借正确的验证码才能取到包裹,也不怕丢件的情况出现。

【改革开放40周年】永不褪色的“邮政绿”

“我是74年生人,也算是经历过改革开放的一代了,以前我们家要是想往外地亲戚家寄点什么,都要跑到镇上的邮政代办所,挺麻烦的,而且东西寄到也需要好多天。现在不一样了,想寄东西的话,随时打电话联系快递,等着快递上门取件,这不,前几天给我在成都生活的弟弟寄咱河南的特产,从咱新郑寄到四川三天就到了。”刘霞是新华路的一位居民,平日里是个不折不扣的购物狂。“现在快递业发展得越来越好了,也让我这样喜欢足不出户的网购爱好者方便了许多,喜欢国外的衣服不用跋涉千里地跑到海外买,在家动动手指就可以买得到,这一切都要感谢邮政业的高速发展。”刘霞十分感慨,儿时记忆里的“慢邮”到现在生活离不开的“快递”,改革开放造福百姓的可不止一两处。

【改革开放40周年】永不褪色的“邮政绿”

四十年来,从书信报纸等函件为主,到现在形形色色的物品邮寄,邮政服务变得更加方便、快捷,邮政规模百倍扩张,农村覆盖网点一年比一年多,新郑市从1986年仅有26条乡村投递路线,到现在各个村子都分布大小不等的代寄送和接收的快递点,新郑邮政业的飞速发展,更是见证了新郑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标志新郑人幸福生活的印记。

新闻中心融媒体记者张连婕、李伟彬文/图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