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纪念碑有颗“青岛心”崂山石匠浮山凿出300吨大石块
资讯
资讯 > 正文

人民英雄纪念碑有颗“青岛心”崂山石匠浮山凿出300吨大石块

凡是到过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一定会被其中央伫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高大、宏伟所震撼。这座总高达37.94米的石碑,碑心是一整块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达60多吨的大石。碑身正面雕刻着毛泽东亲笔题词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八个大字 ,供全世界人民瞻仰。而碑心的石料正是来自咱们青岛浮山。为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料偏偏挑中了浮山石?这块巨大的石头是如何从浮山上完好无损地剥离下来?住剥离石头的过程中又发生了哪些不寻常的故事呢?

千挑万选选中浮山石

1949年9月30日,新中国成立前夕的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立了要在天安门广场上修建一座纪念碑的方案。随后,中央及地方共17个单位组成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开始筹备纪念碑的建设工作。

当时在北京市建设局工作的留美归国硕士陈志德,1951年国庆节被兴建委员会调到刚成立的施工组任组长,主持纪念碑的修建工作 。“自从老陈被调走后,他这辈子就和石头打上交道了。”陈志德的妻子吕爽回忆道。

1952年8月,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工程正式启动。按照方案,老陈需要在全国范围内找到一块约300吨的碑心石,才能达到碑心约15米长、宽3米、厚1米的设计方案要求。但300吨的碑心石要到哪里去开采,怎么采?陈志德遇到了第一只“拦路虎”。

“他就天天往北京图书馆跑。”吕爽说老陈在北京图书馆,花了十几天时间翻阅资料,掌握了全国各大山脉的岩石情况。然后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3个多月的实地考察,以找到最优质的岩石来建造纪念碑。

经过反复分析、对比、实验,陈志德最终来到了青岛浮山,选中了浮山石作为纪念碑碑心石。这也是新中国建筑史上罕见的一块完整的花岗石。

浮山大约形成于白垩纪,距今至少1.3万亿年以上。地质学家称其为“青岛岩”。以肉红、灰白两色为主,被世界石材组织评定为“全球四大名牌石材”。

中国这么大,上等石材有很多,浮山石为什么脱颖而出?

“浮山石是优质的花岗石,石英多、云母少,耐风化、石质坚硬、颜色素雅,最符合纪念碑的石材要求……”见证过当年采石的青岛市图书馆老馆长鲁海这样评价浮山石。此外,青岛交通便利,也是浮山石被选中的因素之一。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和旅顺雷锋纪念碑、济南英雄山烈士纪念碑 、徐州淮海战役纪念碑等纪念性建筑以及南极长城科学考察站纪念碑等,均取材浮山花岗岩。1953年8月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工程开工。

1953年3月,青岛石料厂接到开采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石材的通知。消息传出,全厂沸腾了,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头号政治任务。参与过当年采石的青岛石料厂的老厂长王文健如今还住在中韩街道的午山社区,已经90多岁高龄的老先生仍能清晰回忆起当时厂里职工光荣接受这一任务的激动心情。石料厂连续一周天天开会,向全厂工人强调这一任务的光荣性与艰巨性。

对石料厂来说,首要任务就是,在浮山上挑选出一块完整无损的石头。为此王文健找来王忠禹、朱培成两位有经验的老石匠商量。这两名老石匠走遍了浮山大大小小的角落,对每块大石头都烂熟于心,不出3天就将采石地点选在浮山大金顶。

如何确认这块石头的成色?厂里请职工们献计献策。经过讨论,大家决定选用王忠禹的建议:水漫巨石。

当时山下有水源,工人们就从山下挑水到山上,将水一遍遍泼在大石头的表面,检查石头是否有裂纹存水、是否平滑。这样用水检验可以把肉眼看不到的细小裂纹也观察出来,经过一天不停地泼水和观察,两位老石匠才最终确认这是一块没有裂缝的好石材,所有人也都长舒一口气。而事实也证明这块石头确实是一个整体。

挥锤凿出300吨巨石

确定好需要开采的石头就在浮山大金顶,但怎么才能完整地开采出一块300吨的石材坯料呢?

当时的采石工艺十分落后,整个石料厂连电都没有,到了晚上只能靠手电筒照亮,更别说现代化的开采机器了。

采石让陈志德绞尽脑汁,还专门从南京、上海等地请来了十几名专业技术人员。但特地赶来的技术工人们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来开采剥离出石头。用力重了,容易把石料砸裂,用力轻了,又无法使整块石料从山体上分离出来。

眼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陈志德着急上火,嘴边起了泡。正在他一筹莫展时,几名从当地雇来的石工悄悄把他拉到一边说:“崂山脚下有个村子叫清石峪,村子里住着一位叫李开山的老石工,被人称为石神。您还是把他请来想想办法吧!”

石匠李开山的手艺是祖传的。他爷爷当石匠时,曾帮国民党政府在崂山采过几次大石,采石过程他都看在眼里。

陈志德把李开山请到采石现场,李开山一听要求,倒吸一口凉气,300吨重的巨石,根本就不是几排钢楔子能搞定的。他决定用放闷炮的方法,炸出这块巨石坯材。

李开山选定了一处平整的石壁,在上面用黑炭笔画出一块长15米、宽3米的待采石坯,沿着长方形石材的四条边缘线,凿了40多个炮眼。他亲自往炮眼里添装炸药,炸药分量得控制精准,多了可能炸坏石坯,少了又无法使石坯与岩壁分离。炸药添装完毕,随着“轰轰轰”一阵沉闷的爆炸声,那块巨石的两个边缘被炸出了裂隙,另外两边却没有裂开的痕迹。陈志德焦急地询问:“怎么办?”

“放闷炮的方法只能用一次,再用恐怕就要损伤石料了。”李开山说,“石料的另外两个边虽然没被炸出裂隙,可是经过炮震,再用钢楔子钉进去就容易多了。

接下来,石工们齐上阵,将100把钢楔子砸进石料未开裂的两边。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石料还是没有从岩体分离出来的意思。

最后李开山和老技术工人朱培成一起商量,决定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工人们攀到大金顶,另选择一大块平整岩体,根据所需尺寸,先在岩石的四周挖上5米多深的槽,使碑石凸现出来,改变过去用炮打的办法,能确保大石料的完整开采。工人们在大石料底部每间隔不到半米的距离,用钢管打上通孔,从石料底部穿过,再凿出楔子眼,将上宽下窄的楔子砸在里面,几十人用大锤逐个加压,使石块涨裂。就这样一层层小心翼翼地开凿,石料终于毫发未损地离开了山体。经过采石工人3个多月的开凿,1953年7月,重达300吨的大料石终于安全、完整地采下来了。经过第一次加工,重量减为280吨,第二次加工后减为102吨。

为采石进了2吨炸药

陈玉清老人是曾参与过浮山石料采集工程的人员之一。他当时在青岛石料厂担任武装警卫班班长。1953年,浮山开采人民英雄纪念碑石材,他曾作为警卫负责人,持介绍信到济南新城化工厂进了2吨炸药,作为采石使用。

那段时间,陈玉清经常在采石现场值夜班。当时浮山大金顶有个海军雷达站,这里离陆军营房也很近。当时有个约定,只要听到枪声,战士便会立即赶到现场。

“这些炸药堆放在沟东沿,上面盖了防雨布,每个值班人手里都有一支步枪,严加看管。”陈玉清说,一天晚上,他在采石场值夜班,突然,在不到20米远的距离内,出现了两只野狼,幽蓝的眼睛正盯着他。

“我当时手里有枪,没感觉害怕。如果这两只狼攻击的话,我就开枪。可转念一想,枪声一响,附近的海军、陆军官兵就会全部赶来,为这点小事影响他们休息不值得。”就在陈玉清迟疑的时候,这两只狼顺着东边山沟溜走了。

后来这些炸药被迁移到了李村东北角的罗圈涧危险品仓库。采石使用炸药,都由陈玉清骑自行车亲自去取。少则五六斤,最多也不超过10斤。

碑心石毛坯从大金顶取下,被放到了浮山采石场下边的平地上,这时负责后续工作的是北京第六建筑公司,一位姓袁的同志特意带着照相机为工人们拍照。此后石料厂警卫班的工作就移交给了市公安局派来的一个加强班。这个加强班一共30多人,他们的武器是每人一支长枪一支短枪。

1960年、1996年和2006年,陈玉清曾三次到过北京,每次他都会到人民英雄纪念碑跟前看看,总会流连忘返,感慨万千。记者 李金

本版主要新闻
人民英雄纪念碑有颗“青岛心”崂山石匠浮山凿出300吨大石块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