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与施恩的关系究竟怎样?
资讯
资讯 > 正文

武松与施恩的关系究竟怎样?

看过《水浒传》的人,可能都会对武松与施恩之间的关系记忆犹新。毕竟,书中展示了一个施恩对武松有知遇之恩,武松对施恩有雪恨之情的感人故事:武松与施恩原本素昧平生,但伴随着故事发展,最后竟成莫逆之交。原来,先是施恩慧眼识英雄,救武松于棍棒之下,再将囚徒之身的武松奉为上宾。武松然后知恩图报,醉打蒋门神,为施恩重霸快活林。再后来是施恩三下死牢,为救武松的性命。可以说,情节紧凑,曲折感人,环环相扣,有血有肉。

仅从故事情节看,似乎二人关系中充满了江湖义气的豪情,洋溢着英雄相惜的回报。其实,具体分析下来,却感觉并不尽然。依笔者观点,二人关系只能说是彼此利用、互相帮助而已。

明眼人都能发现,武松之所以被施恩高看,并不是施恩“普度众生”的怜悯之心起作用,并不是施恩对“英雄豪杰”的敬仰之情在作祟,而是看中了武松一身高强武艺,能为自己出气,可替自己报仇,方敬为上宾,予好酒款待。若武松不是武二郎,而是武大郎般手无缚鸡之力的话,肯定结果大不同。同理,武松之所以醉打蒋门神,或许有些除暴安良的成分在,但更多的是对施恩高看自己的一种报答。其中,不乏利益交换的因素存在。

《水浒传》武松与施恩,义气干云,表面看好像很浪漫;为朋友两肋插刀,似乎毫无功利色彩。但是究其实质,义气无非就是熟人群体的交往伦理,其功利性十分明显。在众多水泊梁山好汉中,真正让笔者欣赏的不是武松或施恩,而是鲁智深,他能真诚地为孤贫弱小鸣不平,没有半点利益交换的影子。

也许,有些人会说,社会生活里人际关系中确实需要利益交换,确实需要相互报恩。但我们不能不看到,正是这种利益交换,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庸俗化;正是这种相互“报恩”,可能促使正常交往的功利性。

换个角度讲,假如没有交换的条件,缺乏功利的前提,还会有武松与施恩的一段佳话吗?笔者不敢保证没有,却很值得疑虑。大爱行为,一般是不求获取;真情付出,一般是不讲回报。在武松与施恩的关系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大爱与真情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笔者不反对礼尚往来,也不反感互通有无,更不抵制互相帮助。但建立在纯粹的利益交换、互相利用基础上的关系难以持久,已经是许多例子证明了的不争事实。人在社会立足,不能没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不能缺少朋友熟人的热心帮助,一定程度上的互爱互助,一定范围的互帮互利,是现实需要,也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不过,若凡是交往,都以是否有利于既得利益,是否有利于关系利用,就让感情陷入“局限”,友谊开始“变味”。

现实中确有不少人在办事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走关系、跑门路,而不是研究政策、咨询法律。这类现象的存在,不能说不是一种人际关系的悲哀,一种社会文化的杯具。因为有些时候,它给人们带来一种误解曲解,就好像顺口溜说的那样,没有关系找关系,有了关系没关系。不能办的事,有熟人好办事,有朋友能办事。甚至于酒杯一端,原则放松;意思一到,万事好说。很显然,这一切肯定是不符合法制社会建设、不适应公平社会建立的理念和规范之做法。

现代社会不是依靠“义气”来维系,不能依赖“交换”来促进。只有真诚交往,以心换心,才能有真正的情谊友谊;只有真心付出,以信换义,才能存真正的融洽和谐。

因此,笔者私以为,武松与施恩的关系不值得提倡,不值得借鉴。

(作者:用心沟通 原创)

原文地址:http://blog.people.com.cn/open/articleFine.do?articleId=1338307225496&sT=2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