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主讲人:叶亦芃(家庭期刊集团《孩子》杂志出品人、广东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常务副会长)
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调查发现,儿童最需要陪伴的年龄段是2~7岁。然而,现实中不少父母认为整天被孩子缠着很烦、亲子活动很无聊等,把对孩子的陪伴当成一种负担。其实,父母与孩子真正亲近的阶段只有孩子的胎儿时期,当孩子开始学走路、说话时,就是为了能离开父母去看更大的世界、和更多的人交流,因此,从这个角度说,人生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场离别,所以我们不应该把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当作一种任务、一种付出,而是一种福利,且这个福利是有期限的,当孩子慢慢长大,他会一次次挣脱,去寻找他想要的世界,变得不需要你的陪伴,所以陪伴孩子是每对父母都要争取的权利。
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阶段,父母对他的需求做出的回应在孩子以后成长中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如果不给予回应,其危害也是难以估量的。例如,有些单亲或留守儿童的这种需求没有得到回应时,这些孩子在情感表达中会出现两个极端,一种是极度渴望,一种是极度冷漠,孩子在长期得不到情感回应时,会慢慢变得不习惯成人世界突然释放的善意,不习惯情感交流,这对孩子日后的生活,包括成年之后在社会上的生存都有影响。
在家庭教育中,陪伴行为有三个要素是绝对不能少的。
第一就是平等和尊重。中国家长在这方面一直比较缺失,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总是帮孩子做主。中国家长为什么敢这样不尊重、不平等呢?有一个前提叫:我是为你好!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有他自己的想法和意识,家长在与孩子互动时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给孩子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
第二是快乐陪伴。成年人在教育孩子时往往会代入自己的价值观,认为不管是报补习班还是学才艺都是为了计划好孩子的未来,但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想法,而是陪着孩子奔走于各种不同的兴趣班、补习班,这种陪伴孩子真的快乐吗?他需要这种陪伴吗?陪伴应该是一个很美好的亲子互动时间。
第三是要互动、要参与。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看到一种陪伴是孩子在公园里玩,父母却在一边玩手机。陪伴应该要亲子双方全身心地参与进行,家长与孩子之间有交互作用孩子才会产生动力,他需要有刺激会能产生神经链接。
阅读、亲子游戏、聊天等都是很好的陪伴孩子的方式。
小朋友对书没有天生的亲切感,这就需要父母去培养,最好是能在4岁之前建立起这种亲切感。父母抱着孩子,给他读一个小故事,这既有亲子之间的互动,也能培养孩子对书的亲切感。培养孩子热爱阅读还需给孩子营造一个读书的氛围,家里随手可以碰到的地方都放上书,充满书的气息,让孩子选择自己喜爱的看书方式,当然父母也要给孩子做一个爱看书的好榜样!
亲子游戏互动并非是指各种电子游戏、机器游戏。我们现今的社会已经被各种数码产品所占领,孩子的目光也被各种游戏动画所吸引,我们需要通过投入时间、精力的亲子游戏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也换来孩子对你的高度依赖,而不是对电视或电子产品的依赖。
孩子与成人的视野是不一样的,要想进入他的世界,就要跟他聊天,想让他信赖你,就要去到他的地方。与孩子聊天的内容不要太过于正式,可以和孩子聊聊自己工作、生活中有趣的事,也可以通过想象打开孩子的话匣子,既培养了亲子之间的互动,也有助于孩子的语言发育。
(本文只代表嘉宾本人观点,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