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组歌》诞生记
资讯
资讯 > 正文

《长征组歌》诞生记

原标题:《长征组歌》诞生记

自问世以来,《长征组歌》就显示出巨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传遍大江南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长征组歌》是在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萧华上将,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患病休养期间创作的《长征组诗》基础上谱曲完成的。

萧华,江西兴国人。 1930年,年仅14岁的萧华参加红军,后担任少共国际师政委,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亲身经历了长征的萧华,是颇负盛名的将军诗人,一直有讴歌长征的想法。经过一番思考,他决定用组诗的形式来表现长征。

1964年9月至11月,重病未愈的萧华,在杭州西湖边的一座小楼里,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长征组诗》的创作中。

萧华按照长征的历史进程,从极其复杂的长征历史中选取了12个最具典型性的事件,安排了组诗的整体结构。

经过几个月的反复琢磨推敲,萧华终于完成了长征组诗的创作。初稿写出后,又经过近10次的反复修改,最终决定以毛主席《七律·长征》诗的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为这组组诗命题。

1964年11月中旬,萧华把为长征组诗谱曲的任务,交给了总政歌舞团和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分别组成《长征组歌》谱曲创作的两套班子。1965年4月下旬,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几位作曲家带着已经谱好的十首歌曲,来到杭州向萧华逐段试唱。

这十首歌曲分别运用了红军歌曲和江西采茶、苗家山歌、湖南花鼓、云南花灯以及川江号子、陕北秧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曲调,塑造了特色鲜明的长征音乐。

萧华听后十分满意。此后,经过完善的《长征组歌》开始在战友文工团紧张排练,准备参加纪念长征活动。

1965年8月1日,《长征组歌》首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之后连续演出30余场,场场爆满,在上海、南京、香港的演出也获得了广泛赞誉。

1966年,《长征组歌》踏出国门,在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国演出数十场,受到了高度评价,一举成为中国合唱史上的里程碑之作。1976年1月,电影《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拍摄完成,并于当年在全国上映,反响热烈。从此,《长征组歌》成为那个时代家喻户晓、人人传唱的经典革命歌曲。

《长征组歌》首演迄今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这件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作品历演不衰,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刘子君 马艺 李兵峰

(据新华社北京9月29日电)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