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的工匠精神值得学习
资讯
资讯 > 正文

德国制造的工匠精神值得学习

原标题:德国制造的工匠精神值得学习

■ 定国

今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说到“提升消费品品质”时,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治国安邦的文件之中,表明追求“工匠精神”已成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

说到品质与质量,人们便会想到德国精益求精的产品,想到德国近乎苛刻的将产品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那么这种精神是如何产生与传承的,对我们正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到底有什么借鉴,这是一项值得关注的重大课题。

一座城市百年前的地下排水系统,一座80年后仍在服役的桥梁,就这样成了德国工匠精神的注解

今年夏天长江流域的强降水再次引发多地的洪灾,南方的洪水刚刚过去,由强降雨引发的河北邢台洪灾又引发广泛关注。面对接踵而至的洪涝灾害,许多城市遭遇内涝,各地开启“看海”模式。这个时候,人们会想到青岛这座被称为“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因为青岛拥有令其他城市羡慕的排水系统。而这要归功于德国人,正是德国人构建了这套先进的地下排水系统,这也是德国工匠精神的一种体现。

尽管现在的青岛与百年前的城市面积扩大了许多倍,德国人修建的地下排水系统相比数量也不多,但依然发挥作用让老城区受益。

百多年前,德国人将其最新的排水系统设计理念带了过来,从1898年10月起,德国工程师充分利用青岛东高西低三面环海的地理条件,依地面倾斜的坡度,铺设了南部老城区沿海一线的明沟和暗渠,铺设下水管道所用的水泥、钢筋均来自德国,而铺设的下水管道尺寸之大,甚至连德国人都称之为“怪物”。

这批青岛地下管线中,尤其令城建专家们惊叹的是雨污分流系统。而百年后,许多城市才提出要建雨污分流系统。

德国人在青岛总共修了12个相互独立又彼此连接的排水系统,包括若干条地上明渠和地下管道、暗渠,至今覆盖着整个青岛西部老城区,仍然在发挥很大的作用。

德国人留给青岛的遗产,不仅仅是沿用百年的地下水道,比地下水道或是各种精美建筑更为珍贵的遗产,则是德国人的城市建设和规划理念。德国人的城市建设,在规划确定后便一步一步有条不紊,严格按照规划执行。这一切可以追寻到德国人的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谈起德国的工匠精神,除了青岛地下排水系统外,人们还会谈到同样由德国人建造的宁波灵桥。

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灵桥历时两年建成,1936年6月27日举行通车典礼。这是我国最大的新型独孔大环桥,灵桥竣工翌年,抗战爆发,灵桥成了敌军轰炸的目标,多次轰炸,但也只在桥上留下一些小坑,至今还在服役,现在这里每天仍然车水马龙。

当年,宁波乡绅们在宁沪两地募捐筹款,建桥事项由德国西门子洋行承包,钢梁则由德国另一家名叫孟阿思的桥梁公司提供;打桩和混凝土工程分包给康益洋行;油漆工程由信昌洋行承包。这可以说是最成熟的欧洲技术与中国最传统的乡绅文化,在灵桥的修建过程中的有机结合。

这也是中国唯一幸存的三铰拱钢结构桥梁,第一座由乡绅筹款、同时也是第一座采用招投标方式修建的现代化桥梁,曾申报过第七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的宁波灵桥,还有一段佳话:当年的承包商德国西门子公司在70年后,仍然寄来邮件提醒维护,这被人们用来对德国工匠精神的称道。

一座城市百年前的地下排水系统,一座80年后仍在服役的桥梁,就这样成了德国工匠精神的注解。

德国人认为只有一种充分自由竞争的市场,才是衡量产品质量优劣的最好裁判者。因此,质量意味着产品的生命,因而也是企业的生命,职工的生命

无论是惊为天价的奢侈品,还是深入人心的普通日用品。无论是大块头,还是小玩意,德国的产品质量都无可挑剔。如今,在这个只有 8000万人口的国家,竟有 2300 多个世界名牌,无论是奔驰宝马保时捷,还是西门子与拜耳,无论是阿迪达斯与万宝龙,还是蔡司与彪马,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牌走进中国市场并受人们所追捧,这背后都是德国追求质量的工匠精神体现。

其实,德国是很晚才开始走工业化道路,19世纪30年代英、法完成工业革命时,德国还是个农业国。没有人想到“德国制造”曾经是带有侮辱性的符号。英国议会还特别在1887年8月23日通过对《商标法》的修改,要求所有进入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的德国进口货必须注明“德国制造”。

德国人由此深刻反思,急起直追。由于德国拥有雄厚根基的基础科学,加上德意志民族的严谨专注,培养出了一支世界一流的科学家队伍、工程师队伍和技术工人队伍,终于厚积薄发,很快在科研与产品制造结合上走出一条新路,德国工业制造获得了跳跃式的发展,“德国制造”成为了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

为什么德国会有这么多世界名牌,正如西门子总裁所说,企业运作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事实上,遵守企业道德、精益求精制造产品,更是德国企业与生俱来的天职和义务。

当精益求精制造产品成为企业的天职时,那就是一种工匠精神的追求,这种追求超越一切成为企业生存的最高法则。而所谓工匠精神不正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可延伸为对精品执著追求的精神理念。这种执着与追求成为“德国制造”独特的精神文化。在德国,专注、标准、精确是其“理性严谨”民族性格的行为方式,他们几十年、几百年专注于一项产品领域,力图做到最强,并成就大业。

专攻德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的武汉大学李工真教授对德意志民族精神与质量追求作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德意志民族是一个有哲学传统的民族,这种哲学不仅造就了众多饮誉世界的大哲学家,而且也深深影响了德意志人的行为,即“讲求逻辑、追求完善、追求彻底性”。这种哲学禀赋在德意志人的生活实践中表现为“探求事物的本质、确定长期的战略、适应外部的环境。”从哲学上,德国人这样来谈论质量问题:“没有质量的数量毫无意义,唯有以质量为基础的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数量。”因此,德意志人在一切领域中奉行的原则就是:“要么最好,要么没有。”正是这种追求完美的哲学,体现在产品与服务上就是质量永恒的概念,体现在技术上就业是技术至上,体现在人才上就是专业技术人员的高标准,从而赢得德国制造在世界上的顶尖声誉。

在经济学上,德国人认为“只有一种充分自由竞争的市场,才是衡量产品质量优劣的最好裁判者。从这个意义上讲,卖不出去的产品,就是质量低劣的产品,因此,质量意味着产品的生命,因而也是企业的生命,职工的生命”。

德国人甚至把产品的质量与人的素质挂钩,他们认为,人的质量是一切产品质量的基础。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制造出来的产品质量就是这个国家人民的质量反映,人们往往是通过一个国家制造出来的产品来认识这个国家人民的素质的。

教育成为德国的立国之本。在德国,自1897年大改革以来,从一开始就与“国兴教育”联系在一起,教育与科学成为改革最响亮的口号。德国人必须服从三大义务,也是现代公民的三大义务,即纳税、服役和受教育。他们通过教育来提高国民素质,尤其是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在德国得以蓬勃发展。德国高级技工占全国技工总数的比率超过43%。所有发达国家中的这一比例也达到了30%,按照中国现今的规划,这一比例至少应该达到15%,然而,中国目前却只占5%,缺口高到至少700万人以上。中国职业高校由于生源危机而日益萎缩,更没有几个人愿意去读中专性质的职业学校。

正是这种久久为功驰而不息的追求,成就了德国众多的百年老店,而这些百年老店的创新能力至今丝毫不减,反而历久弥新,这正是工匠精神的发扬光大及魅力所在

不求一夜之暴富,但求一步一个脚印,不求最大,但求最精,在专注精神、标准主义、精确主义的递进发展中,追求完美主义,将企业做成百年老店。如今这样的百年老店比比皆是,德国的马牌轮胎公司1871年成立,阿迪达斯公司1920年创办,1886年自从奔驰制造了第一辆世界公认的汽车,至今已有100多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高档汽车品牌之一。

德国人不仅追求打造的制造业的百年老店,甚至力求制造出可以使用100年的产品,比如德国出名的锅具。德国锅具具有耐高温性质,既能节能环保,导热效果又极佳,德国人生产的一口锅,可以用上100年,因此很多德国人用的都是奶奶传下来的锅。

正如李工真教授所认为,“德国制造”的优势在于它的质量,它解决问题的专有技术,它优秀的售后服务。当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为一个国家的文化时,其软实力就会成为一个国家强盛的基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德国制造水平登峰造极,厉害之处不在于能制造出结实耐用的工业品,而在于他们对于思想和文化的专注与严谨,这种力量不是一味追求速度而不求质量的国家所能比拟的。

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以质量取胜的德国不仅有众多世界五百强的巨无霸与百年老店,还有成千上万的同样体现工匠精神的中小企业,而这些中小企业被称为德国制造的隐形冠军。

这些虽然隐身偏僻乡间,却是在本领域拥有世界第一名号的中小企业,这些众多的世界第一,构筑了德国企业德国制造业强大的竞争力。在众多类似德国优秀中小企业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工人都具有优秀的手工艺传承,他们都有着令人尊重的工匠精神。

据悉,目前在全世界约有3000家隐形冠军,其中有超过1500家在德国,它们基本为家族传承企业,做法多与现代管理教条格格不入,往往只进行单一的产品生产,着眼于高端的缝隙市场。它们的研发投入高于德国其他公司2倍,人均专利数量是跨国公司的5倍。它们塑造起了德国制造结实、耐用和精美的品质,是匠人组织里最不可或缺的细胞。

“隐形冠军”概念提出者德国教授赫尔曼·西蒙认为,这些企业都将有着这样的特点:它们大部分为家族企业,CEO的任期往往更长,它们有50%以上的销售额是通过出口来实现的,这些公司员工流动率非常低,行业所涉及的都是“无形产业”或者说是影响面较低的产品的行业,在它们的团队文化中社会控制的影响较之实际控制更为有效;它们产品的主要销售点不是价格,而是强调在价格以外的更高价值;最后,它们坚信竞争优势是基于对客户要求的更多了解基础之上的。

中国也有众多的中小企业,其数量远远超过大中型企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实施中国制造2025,不仅需要大型企业的质量追求,更需要成千上万个中小企业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追求,只有当中国出现了与德国一样众多的隐形冠军企业时,一个制造业的强国就会出现。 (作者系文化学者)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